小儿不同年龄阶段贫血有不同诊断标准,按病因分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性、溶血性、失血性贫血,特殊人群小儿贫血需注意,如早产儿易贫血要加强护理,患基础疾病小儿贫血要综合评估治疗,准确诊断是合理治疗前提。
一、小儿不同年龄阶段贫血的诊断标准
(一)新生儿期贫血诊断标准
新生儿出生后10天内,静脉血血红蛋白(Hb)<145g/L则可诊断为贫血。这是因为新生儿在出生后的生理变化会影响Hb水平,此阶段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以该Hb值作为诊断界限。
(二)1-4个月婴儿贫血诊断标准
1-4个月婴儿Hb<90g/L可诊断为贫血。该阶段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对铁等造血原料的需求增加,若摄入不足等情况易导致贫血,以Hb<90g/L作为诊断标准是基于大量临床研究统计得出。
(三)4-6个月婴儿贫血诊断标准
4-6个月婴儿Hb<100g/L为贫血。随着婴儿生长,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和身体状况变化使得诊断标准有所调整,此阶段通过大量监测数据确定了Hb<100g/L为贫血界限。
(四)6个月-6岁儿童贫血诊断标准
6个月-6岁儿童Hb<110g/L可诊断为贫血。此阶段儿童的造血系统及身体对贫血的耐受等情况综合考量后,确定该Hb值作为诊断依据。
(五)6-14岁儿童贫血诊断标准
6-14岁儿童Hb<120g/L则诊断为贫血。该年龄段儿童身体发育逐渐接近成人,但仍有自身特点,通过临床研究确定此Hb界限来诊断贫血。
二、贫血的分类诊断相关内容
(一)根据病因分类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多因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等导致。婴幼儿时期铁需要量相对较大,若饮食中铁供应不足易发生。通过检测血清铁、铁蛋白等指标辅助诊断,血清铁降低,铁蛋白降低是其常见实验室表现。
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主要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和(或)叶酸引起。维生素B缺乏可影响神经髓鞘合成,叶酸缺乏影响DNA合成。患儿常表现为面色苍黄、精神神经症状等,实验室检查可见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增大、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增高,血清维生素B或叶酸水平降低。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可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骨髓穿刺检查是重要诊断依据,可见骨髓增生低下,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
2.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内在异常
红细胞膜异常: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于红细胞膜先天性缺陷,导致红细胞形态异常,易在脾脏被破坏而发生溶血。外周血涂片可见球形红细胞增多,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增高。
红细胞酶缺陷:例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疾病,在食用蚕豆等诱因下可引发急性溶血发作。实验室检查G-6-PD活性降低是重要诊断依据。
血红蛋白病:如地中海贫血,是由于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引起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根据珠蛋白肽链缺乏的不同分为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等,通过血红蛋白电泳等检查可辅助诊断,可见异常血红蛋白带。
红细胞外在因素
免疫性溶血:包括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温抗体型多继发于某些疾病或药物等,患儿体内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红细胞导致溶血,Coombs试验阳性是重要诊断指标。
非免疫性溶血:如感染、药物、毒素等引起的溶血。感染可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某些药物可作为半抗原与红细胞膜结合引起免疫反应导致溶血等。
3.失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多由外伤等原因导致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引起,如外伤致内脏出血等,患儿可出现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血常规可见Hb迅速下降等。
慢性失血性贫血:常因消化道慢性失血、钩虫病等引起,长期慢性失血导致铁丢失过多,引起缺铁性贫血,除贫血表现外,可伴有原发病的相应表现,如消化道出血可伴有黑便等,实验室检查可见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等改变。
三、特殊人群小儿贫血的注意事项
(一)早产儿贫血
早产儿由于胎龄小,铁储备不足,出生后生长发育快,易发生贫血。需密切监测Hb水平,生后早期可根据情况适当补充铁剂等造血原料,同时要注意保暖等护理,因为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免疫力相对较低,贫血可能会加重其感染等风险,所以要加强护理,预防感染。
(二)患有基础疾病小儿的贫血
对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小儿出现贫血时,贫血会加重心脏负担,影响疾病的预后。此时要综合评估贫血程度及基础疾病情况,在治疗贫血的同时要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在选择治疗贫血的药物时,要避免对基础疾病产生不利影响,同时要密切观察小儿的生命体征等变化。
总之,小儿贫血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因素,准确的诊断是合理治疗的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