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肿瘤与卵巢囊肿在定义性质、超声表现、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年龄因素影响、生活方式及病史相关影响等方面存在差异,卵巢肿瘤有良、交界、恶之分,组织学类型多,超声多形态不规则等,良性早期多无症状,恶性晚期有恶病质等表现,治疗依良恶性等制定;卵巢囊肿多为良性囊性病变,超声多边界清无回声等,生理性多无症状,病理性较大可致下腹不适等,治疗分定期观察或手术等,不同年龄好发类型不同,不良生活方式及既往病史有影响,应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并重视相关病史。
一、定义与性质
1.卵巢肿瘤:是指发生于卵巢上的肿瘤,有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之分,其组织学类型繁多,来源于卵巢表面上皮-间质、生殖细胞、性索-间质等不同组织。例如上皮性卵巢肿瘤较为常见,包括浆液性肿瘤、黏液性肿瘤等;生殖细胞肿瘤如畸胎瘤等;性索-间质肿瘤如颗粒细胞瘤等。
2.卵巢囊肿:大多为良性、囊性的液体或半固体物质聚集的病变,多为生理性或良性病变,常见的有卵泡囊肿、黄体囊肿等,生理性囊肿多与月经周期等生理因素相关,一般可自行消退。
二、超声表现差异
1.卵巢肿瘤:超声下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可能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能有实性成分,血流信号较丰富等特点。比如恶性卵巢肿瘤,超声常显示肿瘤边界不清晰,有腹水等表现,且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探及丰富的血流信号,阻力指数多较低。
2.卵巢囊肿:超声下通常边界清晰,多为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内部透声好,囊壁薄而光滑,一般血流信号不丰富。例如卵泡囊肿,超声显示卵巢内圆形无回声区,直径多小于5cm,月经后可能缩小或消失。
三、临床表现区别
1.卵巢肿瘤:良性肿瘤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出现腹胀、腹部包块等;恶性肿瘤早期也可能无特异症状,晚期可出现消瘦、贫血、腹水等恶病质表现,还可能有腹痛、下肢水肿等症状,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肿瘤可能有其相对特异的表现,如生殖细胞肿瘤中的内胚窦瘤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常显著升高。
2.卵巢囊肿:生理性囊肿多无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原因超声检查时发现;病理性囊肿若较小也可能无明显症状,较大囊肿可能引起下腹坠胀感、隐痛等,当囊肿发生扭转、破裂时可出现急性剧烈腹痛。例如黄体囊肿破裂时,患者可突然出现一侧下腹剧痛,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四、治疗原则不同
1.卵巢肿瘤:一旦确诊卵巢肿瘤,需根据肿瘤的良恶性、分期等情况制定治疗方案。良性肿瘤多采取手术切除,根据患者年龄、生育需求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卵巢囊肿剥除术等;恶性肿瘤则需综合手术、化疗、放疗等多种手段,手术往往是初始治疗的关键,术后根据病理类型、分期等进行辅助化疗等,例如上皮性卵巢癌常采用紫杉醇联合铂类药物的化疗方案。
2.卵巢囊肿:对于生理性囊肿,一般可定期观察,多数可自行消失;对于病理性囊肿,若囊肿较小但持续存在或有增大趋势,或考虑为赘生性囊肿,也多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囊肿情况选择,如卵巢囊肿剥除术等;若囊肿发生扭转、破裂等紧急情况,则需急诊手术。
五、年龄因素影响
1.卵巢肿瘤:不同年龄好发的卵巢肿瘤类型不同。儿童及青少年以生殖细胞肿瘤多见,如畸胎瘤等;生育年龄女性常见上皮性卵巢肿瘤、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等;绝经后女性则以上皮性卵巢癌等恶性肿瘤相对多见。在治疗时需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生育等需求,例如年轻有生育需求的卵巢肿瘤患者,手术时尽量保留生育功能。
2.卵巢囊肿:生育年龄女性生理性卵巢囊肿相对常见,与月经周期关系密切;儿童的卵巢囊肿相对少见,多需警惕是否为恶性肿瘤可能;绝经后女性的卵巢囊肿则更应重视,需排除恶性病变。
六、生活方式影响及应对
1.卵巢肿瘤: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卵巢肿瘤的发生风险,如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高脂肪饮食等。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等,以降低卵巢肿瘤的发生风险。对于已患卵巢肿瘤的患者,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配合治疗。
2.卵巢囊肿:同样,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卵巢功能,增加卵巢囊肿发生或加重的风险。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对卵巢囊肿的预防和康复有一定帮助,如适度运动可增强体质,有助于调节内分泌等。对于生理性卵巢囊肿,通过良好生活方式可能促进其自行消退。
七、病史相关影响
1.卵巢肿瘤:既往有妇科疾病史、盆腔手术史等可能增加卵巢肿瘤的发生风险或影响治疗。例如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的女性,发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风险较高,而此类患者在后续治疗卵巢肿瘤时需综合考虑既往病史对手术等治疗方式的影响。
2.卵巢囊肿:既往有卵巢囊肿病史者,再次发生卵巢囊肿的风险相对较高,需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超声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囊肿变化。若既往有卵巢囊肿扭转等病史,再次发生扭转的风险可能增加,需注意自身症状变化,一旦出现下腹剧痛等情况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