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多种典型症状,包括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长期的慢性盆腔痛、约30%-50%患者合并不孕、月经量增多或周期紊乱等月经异常以及约30%-40%患者出现的性交痛,且各症状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
1.痛经
特点:多为继发性痛经,即自发生内膜异位症后,患者开始出现痛经,可发生在月经前、月经时及月经后。疼痛程度不一,且呈进行性加重趋势。从最初可能仅在经期有轻微不适,逐渐发展为难以忍受的剧痛。例如,一些研究表明,约70%-80%的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痛经症状,且随着病程延长,痛经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往往会增加。
年龄因素影响:育龄期女性是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高发人群,此阶段女性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痛经症状更为明显。而对于青春期女性,若发生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也可能出现痛经,但需要与原发性痛经等进行鉴别。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痛经症状。因为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调节和免疫力等,进而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的痛经产生不良影响。
病史影响:有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家族史的女性,发生痛经等症状的风险相对较高,且痛经可能更具特征性。
2.慢性盆腔痛
特点:除了经期的疼痛外,还可表现为非经期的慢性盆腔疼痛。这种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坠痛等。研究发现,约30%-40%的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存在慢性盆腔痛。
年龄因素影响:各年龄段的育龄期女性都可能出现慢性盆腔痛,但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变化,慢性盆腔痛可能会对生活质量产生更严重的影响。例如,临近绝经期的女性,可能因激素水平波动等因素,慢性盆腔痛症状可能会有一定变化,但仍会持续存在影响生活。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精神压力大、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可能会使慢性盆腔痛加重。精神压力大可导致身体的应激反应,影响神经内分泌调节,进而加重盆腔的疼痛感觉;缺乏运动则可能使盆腔血液循环不畅,不利于疼痛的缓解。
病史影响:既往有盆腔手术史等可能增加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风险,从而加重慢性盆腔痛。
3.不孕
特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导致女性不孕的常见原因之一。据统计,约30%-50%的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合并不孕。其不孕的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盆腔微环境改变、免疫功能异常、卵巢功能受损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异位的子宫内膜会引起盆腔内炎症反应,改变输卵管的蠕动功能和拾卵功能,影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同时,还可能影响卵巢的排卵功能等。
年龄因素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生育力逐渐下降,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不孕的概率可能会增加。对于35岁以上的女性,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不孕的风险相对更高,且生育难度可能加大。
生活方式影响: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等可能会进一步降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生育力,加重不孕的情况。吸烟会影响输卵管的功能和卵巢的血供等,酗酒可能会干扰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
病史影响:有多次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手术史等病史的患者,不孕的风险可能会更高,因为手术可能会对盆腔组织造成进一步的损伤等。
4.月经异常
特点:可表现为月经量增多、月经周期紊乱等。月经量增多可能是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响了子宫的正常收缩和内膜的代谢等,导致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月经周期紊乱可表现为月经提前、推迟或经期延长等。例如,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月经周期从原来的28天左右变为20天或40天左右等情况。
年龄因素影响: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月经异常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青春期女性发生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时,月经异常可能与青春期本身的内分泌不稳定有关,而育龄期女性则可能更多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对子宫的影响相关,围绝经期女性月经异常可能还会伴有激素水平波动等其他变化。
生活方式影响:过度节食、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会影响月经周期和经量,对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月经异常的症状。
病史影响:有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且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月经异常可能会持续存在或加重。
5.性交痛
特点:表现为性交时出现疼痛,尤其是在月经前性交疼痛可能会加重。疼痛的部位多位于下腹部、盆腔深部等。研究显示,约30%-40%的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性交痛症状。
年龄因素影响:育龄期女性由于性生活相对活跃,性交痛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更为明显。不同年龄段的育龄女性,性交痛的感受可能因身体状况等有所差异,但总体都会对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生活方式影响:不注意性生活卫生等生活方式可能会增加盆腔感染的风险,进而加重性交痛症状。同时,性生活不规律等也可能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的性交痛有一定影响。
病史影响:有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史等病史的患者,性交痛可能会因手术对盆腔组织的损伤等因素而存在或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