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损伤怎么办
周围神经损伤需早期评估与诊断,包括详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急性期要制动固定、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要选好时机并采用合适方式;康复治疗涵盖运动、感觉康复及物理因子治疗;还需预防处理压疮、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一、早期评估与诊断
详细病史采集:了解受伤的机制,包括受伤的时间、地点、致伤原因等,不同的致伤原因可能提示不同类型的周围神经损伤,例如切割伤多为锐器直接损伤神经,而挤压伤可能造成神经的挫伤等。同时要询问受伤后的症状,如有无肢体的麻木、无力、疼痛等情况,以及症状出现的时间和进展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还需了解受伤时的活动情况等;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周围神经损伤可能与糖尿病神经病变相关,需要详细询问糖尿病的病史、血糖控制情况等。
体格检查:检查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运动和反射情况。感觉方面包括痛觉、触觉、温度觉等的检查,运动方面观察肌肉的肌力、肌张力,反射方面检查相关的深反射和浅反射等。例如,正中神经损伤时,手部的拇指对掌功能会出现障碍,感觉上手掌桡侧半及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桡侧半会有感觉异常。
辅助检查:常用的有神经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可帮助明确神经损伤的部位、程度和范围,判断是神经失用、轴索断裂还是神经断裂等情况。影像学检查如超声、MRI等也有助于观察神经的形态、结构等,超声可以实时观察周围神经的走行、粗细等情况,MRI对于神经损伤的细节显示可能更清晰,能发现一些微小的神经损伤或周围组织对神经的压迫等情况。
二、急性期处理
制动与固定:如果是骨折等导致的周围神经损伤,需要对骨折部位进行适当的制动和固定,避免骨折端进一步移位而加重神经损伤。例如上肢骨折导致神经损伤时,可采用合适的外固定装置如石膏托等进行固定,固定要牢固但也要注意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对于儿童患者,在制动固定时要特别注意固定的松紧度,避免影响儿童肢体的正常发育。
药物治疗:早期可使用一些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族(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维生素B1参与糖代谢过程,维持神经髓鞘的合成等;维生素B12是神经合成代谢所需的重要辅酶。对于有神经水肿的情况,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但要注意其可能的副作用,尤其是对于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时需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
三、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选择:对于一些神经断裂等情况,通常需要尽早进行手术修复。一般来说,在受伤后的2-3周内进行手术修复效果相对较好,但也需要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来综合判断。如果是神经的挫伤等情况,可先观察一段时间,若神经功能没有恢复迹象再考虑手术。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神经再生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及时评估,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手术干预。
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神经缝合术,适用于神经断裂的情况,将断裂的神经两断端进行缝合;神经移植术,当神经缺损较大无法直接缝合时,取自身其他部位的神经(如腓肠神经等)进行移植;神经松解术,用于解除神经周围的压迫因素,如解除瘢痕组织对神经的压迫等。
四、康复治疗
运动康复:在神经损伤后的康复早期,就可以开始进行一些被动的关节活动度训练,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随着神经功能的恢复,逐渐进行主动的运动训练,从简单的肌肉收缩开始,逐步增加运动的强度和难度。例如,对于手部神经损伤的患者,可进行握拳、伸指等动作的训练。对于儿童患者,运动康复需要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神经损伤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要注意训练的趣味性,以提高儿童的配合度。
感觉康复:通过一些感觉刺激的方法来促进感觉功能的恢复,如使用不同质地的物体让患者触摸以刺激触觉恢复,用冷热刺激来刺激温度觉恢复等。对于周围神经损伤导致感觉障碍的患者,要注意避免烫伤、冻伤等,尤其是儿童患者,由于其对温度等感觉不敏感,更需要加强防护。
物理因子治疗:可采用电刺激疗法,如低频电刺激等,促进神经肌肉的兴奋,帮助肌肉收缩和神经功能的恢复;还可采用超声波治疗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神经的修复。
五、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压疮预防:对于长期卧床或肢体活动受限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要注意定时翻身、更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局部长期受压而发生压疮。儿童患者由于皮肤娇嫩,更要注意这一点,可使用气垫床等辅助装置来减少受压部位的压力。
肌肉萎缩与关节僵硬:通过前面提到的运动康复等措施来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一旦发生,要加强康复训练的强度和针对性。对于儿童患者,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的预防和处理同样需要尽早干预,以保证儿童肢体功能的正常发育。
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长期制动的患者,要鼓励其进行肢体的主动或被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必要时可使用抗凝药物预防,但要注意药物的禁忌证等情况,尤其是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儿童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相对较低,但也不能忽视,可通过适当的肢体活动等方式来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