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是遗传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的出血性疾病,发病与凝血因子Ⅷ或Ⅸ基因缺陷有关,表现为出血倾向等,实验室检查有凝血功能及因子活性相关异常;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有贫血、发热、出血、浸润等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骨髓穿刺有相应异常,二者可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与鉴别,血友病依家族史、出血表现等诊断,白血病靠临床表现、血常规及骨髓穿刺等确诊并分型。
一、疾病定义与发病机制
血友病:是一组因遗传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凝血因子Ⅷ或Ⅸ基因缺陷导致相应凝血因子缺乏。例如,血友病A是由于凝血因子Ⅷ缺乏所致,约占血友病的80%-85%;血友病B是因凝血因子Ⅸ缺乏引起。该疾病多在幼年发病,男性多见,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基因缺陷由亲代遗传而来。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机制是造血干细胞发生恶性克隆,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累积,使正常造血受抑制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白血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男女发病无显著差异,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物理因素(如电离辐射)、化学因素(如苯及其衍生物)、生物因素(如某些病毒感染)等有关。
二、临床表现差异
血友病:主要表现为出血倾向,出血常发生于负重的大关节(如膝关节、肘关节等)和肌肉深部组织,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长期反复出血可导致关节畸形、功能障碍。此外,也可出现皮肤黏膜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外伤或小手术后出血时间延长、出血不止也是常见表现。儿童患者由于好动,关节出血更为常见,且因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反复关节出血对其骨骼发育影响较大。
白血病:
贫血表现:多数患者起病时就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悸等,这是由于白血病细胞抑制正常造血,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不同年龄患者贫血表现相似,但儿童可能因生长发育快,贫血症状相对更明显。
发热:部分患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低热,也可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以上,发热原因主要是白血病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或继发感染,感染可发生在身体多个部位,如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风险更高。
出血:可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严重者可出现颅内出血,颅内出血是白血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各年龄白血病患者均可出现出血表现,但儿童颅内出血的风险需特别关注。
浸润表现:白血病细胞浸润可导致肝、脾、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和关节疼痛,儿童较为常见,表现为胸骨下端压痛等;还可浸润中枢神经系统、睾丸等,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可引起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甚至抽搐、昏迷等,睾丸浸润多见于男性儿童及青少年白血病缓解期后。
三、实验室检查区别
血友病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时间(CT)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而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这是因为血友病患者缺乏凝血因子Ⅷ或Ⅸ,影响内源性凝血途径,导致APTT延长。例如,血友病A患者APTT明显延长,能被正常新鲜血浆或凝血因子Ⅷ浓缩物纠正;血友病B患者APTT延长能被正常血清纠正,但不能被硫酸钡吸附血浆纠正。
凝血因子活性检测:可以明确缺乏的凝血因子,血友病A患者凝血因子Ⅷ活性明显降低,血友病B患者凝血因子Ⅸ活性显著降低。
白血病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正常或减低,外周血涂片可见数量不等的原始和幼稚细胞;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计数可减少。不同类型白血病血常规表现有一定差异,例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小板常明显减少。儿童白血病患者血常规变化与成人基本相似,但需关注儿童生长发育相关指标的变化,如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等对儿童身高、智力发育的影响。
骨髓穿刺检查: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比例明显增高,这是诊断白血病的重要依据。不同类型白血病骨髓象有各自特点,如急性髓系白血病M3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以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可见大量异常早幼粒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以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
四、诊断与鉴别要点
血友病:根据家族遗传史、出血表现、凝血功能检查及凝血因子活性检测等可诊断。若有阳性家族史,男性患者有出血表现,实验室检查示APTT延长、凝血因子活性降低等,即可考虑血友病,进一步基因检测可明确具体的基因突变类型。儿童时期诊断血友病需结合生长发育情况,关注关节等部位的出血及功能变化。
白血病:结合临床表现、血常规及骨髓穿刺检查进行诊断。当患者有贫血、发热、出血、浸润等表现,血常规示血细胞异常,骨髓穿刺发现大量原始及幼稚细胞,即可确诊白血病,然后进一步通过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等进行白血病的分型,以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儿童白血病诊断时要注意与儿童常见的良性疾病相鉴别,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避免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