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粘连是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致宫腔部分或全部闭塞的疾病,妊娠(如人工流产等)和非妊娠(如宫腔手术、子宫内膜炎等)因素可致病因,表现有月经异常、腹痛、生育问题等,诊断靠病史采集、妇科检查、超声、子宫输卵管造影、宫腔镜等,治疗用宫腔镜下分离术等,预后与粘连程度等有关,育龄期等特殊人群需注意相关事项
一、发病原因
1.妊娠相关因素
人工流产:尤其是多次人工流产,手术过程中过度搔刮宫腔、吸宫时负压过大等,容易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据相关研究,人工流产术后发生宫腔粘连的风险较高,有数据显示,多次人工流产者宫腔粘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次人工流产者。此外,流产后感染也会增加宫腔粘连的发生几率,感染会加重子宫内膜的损伤和炎症反应,促进纤维组织增生,导致宫腔粘连形成。
足月分娩或中期妊娠引产:产后胎盘残留行清宫术等操作,同样可能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引发宫腔粘连。
2.非妊娠相关因素
宫腔手术操作:除了人工流产外,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纵隔切除术等宫腔内手术操作,若手术过程中对子宫内膜造成较大损伤,也可能导致宫腔粘连。例如,子宫肌瘤剔除术时,需要切开子宫肌层,术后子宫内膜修复过程中容易发生粘连。
子宫内膜炎:长期的子宫内膜炎,如结核性子宫内膜炎等,会破坏子宫内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引起内膜纤维化,进而导致宫腔粘连。结核杆菌感染会持续破坏子宫内膜,使得内膜基底层受损严重,增加宫腔粘连的发生风险。
二、临床表现
1.月经异常
月经量减少:是宫腔粘连较常见的表现之一。由于宫腔部分或全部粘连,子宫内膜面积减少,导致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减少。如果是轻度宫腔粘连,月经量可能只是略有减少;而重度宫腔粘连时,月经量可能会显著减少,甚至出现闭经。
月经周期改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等月经周期紊乱的情况,但相对月经量减少来说,月经周期改变不是最典型的表现。
2.腹痛
周期性腹痛:一般在人工流产或刮宫术后1个月左右出现周期性下腹痛,这是由于宫腔粘连导致经血排出受阻,宫腔积血引起子宫收缩而产生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可能表现为轻度胀痛,有的则较为剧烈。
3.生育问题
不孕:宫腔粘连会影响受精卵的着床和胚胎的发育,从而导致不孕。据统计,宫腔粘连患者中不孕的发生率较高,是引起女性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
流产或早产:即使患者成功受孕,由于宫腔环境受到破坏,胚胎着床后也容易出现流产或早产等情况。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妊娠史、宫腔手术史以及是否有子宫内膜炎等相关病史。通过病史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可能导致宫腔粘连的高危因素,如多次人工流产、宫腔手术等。
2.妇科检查
子宫大小及压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子宫略大,有压痛等表现。但妇科检查对于宫腔粘连的诊断特异性不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
3.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可以初步了解子宫的形态、宫腔内情况等。通过超声检查可能发现宫腔内有粘连形成的高回声带,子宫腔形态不规则等表现。但超声检查的准确性相对有限,对于一些轻度的宫腔粘连可能容易漏诊。
4.子宫输卵管造影
通过向子宫腔注入造影剂,观察造影剂在宫腔内的弥散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宫腔粘连以及粘连的部位和程度。如果存在宫腔粘连,可见宫腔内有充盈缺损等异常表现。但该检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一些轻微的粘连可能显示不清晰。
5.宫腔镜检查
是诊断宫腔粘连的金标准。通过宫腔镜可以直接观察宫腔内的形态、粘连的部位、范围、程度以及粘连组织的颜色、质地等情况,还可以在宫腔镜下进行粘连分离等治疗操作。
四、治疗与预后
1.治疗方法
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这是目前治疗宫腔粘连的主要方法。通过宫腔镜将粘连的组织分离,恢复宫腔的正常形态。术后需要放置宫内节育器(IUD)以防止再次粘连,并给予雌激素等药物促进子宫内膜修复。
药物治疗:术后使用雌激素等药物可以促进子宫内膜生长,减少再次粘连的发生。例如,雌激素可以刺激子宫内膜增生,改善宫腔内环境。
2.预后
宫腔粘连的预后与粘连的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轻度宫腔粘连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相对较好,月经可能恢复正常,生育功能也有可能得到改善;而重度宫腔粘连治疗相对困难,复发的几率较高,预后相对较差,可能会持续存在月经异常、不孕等问题。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期女性:育龄期女性若有宫腔手术史等高危因素,应密切关注月经情况,一旦出现月经量减少、周期性腹痛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发现宫腔粘连并进行治疗,避免影响生育功能。
2.有妊娠计划的女性:对于有妊娠计划的女性,如果存在宫腔粘连,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待宫腔恢复正常后再考虑受孕,以降低流产、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3.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及青少年发生宫腔粘连相对较少,但如果有相关的宫腔手术等情况,也需要密切观察其月经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同时,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健康教育,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手术操作,减少宫腔粘连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