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气是腹腔内器官或组织经腹股沟区薄弱点等向体表突出形成的疝,分为斜疝(多发于儿童及青壮年男性,疝块可入阴囊,有可复性等表现)和直疝(多见于老年男性,经腹股沟三角突出,不进阴囊,多能自行回纳等),先天因素如儿童斜疝与鞘状突未闭有关,后天因素包括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诊断靠体格检查及超声、CT等辅助检查;治疗有非手术(婴幼儿部分可自愈,用疝带等;老年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用疝带)和手术(时机一般确诊无禁忌证应考虑,方式有传统、无张力、腹腔镜修补术),特殊人群如儿童要关注嵌顿情况,术后避免剧烈活动等,老年人术前控制基础疾病,术后防并发症等。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腹股沟疝气是指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通过腹股沟区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腹股沟区是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处的三角形区域,包含腹壁下动脉、腹股沟韧带等重要结构。正常情况下,该区域有一定的肌肉和筋膜等组织维持结构的完整性,当这些结构出现薄弱或损伤时,就容易发生疝气。
二、分类及表现
(一)斜疝
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壮年男性。疝块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典型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时可回纳腹腔。婴幼儿斜疝有时因疝囊颈较小,疝内容物不易回纳,但如果疝块柔软、无明显压痛,可能仅表现为腹股沟区的隆起。
(二)直疝
多见于老年男性,主要是由于老年人体弱、腹壁肌肉和筋膜萎缩退化,腹股沟三角区薄弱所致。疝块通常经腹股沟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呈半球形,基底较宽,平卧后疝块多能自行回纳,极少发生嵌顿。
三、发病原因
(一)先天因素
对于儿童斜疝,多与先天性鞘状突未闭有关。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睾丸下降时带动腹膜形成鞘状突,正常情况下出生前后鞘状突应闭合,如果鞘状突未闭合,就为斜疝的形成提供了通道。
(二)后天因素
1.腹壁强度降低:常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腹壁肌肉、筋膜等组织退变,强度降低;另外,腹部手术史、外伤等也可导致腹壁局部缺损,使腹壁强度减弱,增加疝气发生风险。
2.腹内压力增高:慢性咳嗽(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长期咳嗽)、长期便秘(排便困难时腹内压力持续升高)、排尿困难(如前列腺增生患者)、搬运重物等情况,均可使腹内压力升高,促使腹腔内器官或组织向腹壁薄弱区突出形成疝气。
四、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视诊可观察腹股沟区有无异常隆起或肿块,触诊时可初步判断肿块的性质,如是否可回纳、有无压痛等。对于可复性疝,在患者平卧、用手轻柔推送肿块时,可感觉肿块逐渐回纳腹腔,有时还能听到肠管蠕动音。
(二)辅助检查
1.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腹股沟区的结构,有助于判断疝内容物的性质,如是否为肠管等,还可了解疝环的大小等情况,对疝气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适用于婴幼儿疝气的诊断,因为超声检查无创且可重复操作。
2.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疝气情况,如疝内容物与周围组织粘连等,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腹腔内结构及疝的具体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详细的信息,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五、治疗与注意事项
(一)非手术治疗
1.婴幼儿疝气:部分6个月以内的婴幼儿疝气有自行愈合的可能,因为婴幼儿的腹壁组织有一定的生长发育潜力。在此期间可使用疝带压迫腹股沟管深环,防止疝块突出,但要注意疝带的松紧度,避免影响血液循环。同时,要尽量减少婴幼儿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内压力的情况。
2.老年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可使用疝带缓解症状,但疝带只能起到暂时缓解的作用,并不能根治疝气,且长期使用疝带可能会导致局部皮肤磨损等问题。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时机:一般来说,一旦确诊为腹股沟疝气,无特殊禁忌证时应考虑手术治疗。因为疝气有逐渐加重的可能,且嵌顿疝(疝内容物不能回纳,可能导致肠管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会随着时间增加而升高。对于儿童疝气,通常建议在1岁以后考虑手术,但如果发生嵌顿则需急诊手术。
2.手术方式
传统疝修补术:通过缝合修补腹壁的薄弱区域,但术后疼痛相对较明显,恢复时间可能较长。
无张力疝修补术:使用人工补片来加强腹壁强度,具有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目前应用较为广泛。
腹腔镜疝修补术:属于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美观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双侧疝气或复发疝的患者,但对手术设备和医生技术要求较高。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婴幼儿疝气在观察等待期间要密切关注疝块情况,如发现疝块不能回纳、患儿出现哭闹不止、呕吐等症状,提示可能发生嵌顿,需立即就医。儿童术后要注意避免剧烈活动,防止腹内压力升高影响手术效果,同时要加强营养,促进身体恢复。
2.老年人: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术前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将血压、血糖等调整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以降低手术风险。术后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但要避免增加腹内压力的动作,如用力咳嗽、便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