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积液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多因排卵期或早孕期等,量少可自行吸收;病理性与盆腔炎、异位妊娠、黄体破裂、盆腔腹膜结核、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有关,有相应症状。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超声、实验室检查等)。治疗上生理性一般不需特殊治疗,病理性针对不同病因有相应治疗,不同人群如育龄女性、老年女性、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盆腔积液的定义
盆腔积液是指盆腔内存在的液体聚集现象。它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生理性盆腔积液多发生在女性排卵期或早孕期等特定时期;病理性盆腔积液则往往与一些疾病相关。
二、生理性盆腔积液
1.产生原因及特点
排卵期:女性在排卵期时,卵泡破裂,卵泡液会流入盆腔,从而导致少量盆腔积液,一般积液量较少,通常不超过10-15毫米,且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多可自行吸收,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与女性的生殖生理过程相关,是卵泡发育、排卵等过程的一种体现。
早孕期:怀孕早期,少数女性可能会出现少量盆腔积液,这是因为孕期生理变化导致的,一般也无需特殊处理,多可随着妊娠的进展而逐渐消失。
三、病理性盆腔积液
1.常见病因
盆腔炎:女性盆腔内的器官发生炎症时,如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等,炎症刺激会导致渗出增加,从而形成盆腔积液。盆腔炎多与不洁性生活、经期卫生不良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都可能发生,性生活活跃的女性相对更易患病。
异位妊娠: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如输卵管妊娠,当胚胎死亡后,会引起腹腔内出血,血液可积聚在盆腔,导致盆腔积液。这种情况在有停经史、腹痛等表现的女性中需要高度警惕,年龄一般在育龄期。
黄体破裂:黄体期时,黄体表面破裂出血,血液流入盆腔,也会造成盆腔积液。多发生在育龄女性,可能与剧烈运动等因素有关。
盆腔腹膜结核:结核杆菌感染盆腔腹膜,会引起腹膜的渗出,进而导致盆腔积液。患者可能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各个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病,但以中青年多见。
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细胞种植在盆腔其他部位,会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和渗出,形成盆腔积液。常见于生育年龄的女性,有痛经进行性加重等表现。
2.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感,若为盆腔炎导致,还可能伴有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异位妊娠引起的盆腔积液可能伴有停经后阴道少量流血、腹痛等;盆腔腹膜结核患者除了盆腔积液相关表现外,全身症状较明显。
四、盆腔积液的诊断
1.病史采集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情况、性生活史、既往疾病史等。例如,对于有停经史的女性要考虑异位妊娠的可能;对于有不洁性生活史且有下腹疼痛、分泌物异常的女性要考虑盆腔炎等。
2.体格检查
进行妇科检查时,可能会发现宫颈举痛、附件区压痛等体征,对于判断盆腔炎、异位妊娠等有帮助。
3.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盆腔积液的常用方法,可以明确积液的量、部位等情况。通过超声可以清晰看到盆腔内液体的分布,有助于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盆腔积液。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对于判断是否存在炎症有帮助;对于异位妊娠,血HCG检测是重要的辅助手段,通过检测血HCG水平可以协助诊断异位妊娠;盆腔腹膜结核时可能会有结核菌素试验等相关检查异常。
五、盆腔积液的治疗
1.生理性盆腔积液: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定期复查超声观察积液变化即可,因为其多可自行吸收,医生会根据积液的量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
2.病理性盆腔积液
盆腔炎:主要以抗生素治疗为主,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可选择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生素,同时要注意休息,增强机体抵抗力。
异位妊娠: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适用于病情稳定、无明显内出血等情况的患者,手术治疗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输卵管保守手术或切除手术等。
黄体破裂:对于病情较轻、出血少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等;对于出血多、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
盆腔腹膜结核:主要是抗结核治疗,需要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进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性激素类药物来抑制异位内膜的生长,手术治疗则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需求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六、不同人群盆腔积液的注意事项
1.育龄女性:要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不洁性生活,减少盆腔炎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在出现停经、腹痛等情况时要及时就医,排查异位妊娠等情况。同时,对于有子宫内膜异位症高危因素的女性,如痛经进行性加重等,要尽早就诊,早期诊断和治疗。
2.老年女性:若出现盆腔积液,要警惕盆腔肿瘤等病理性情况,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肿瘤标志物检查、盆腔CT等,以明确病因,因为老年女性盆腔肿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3.儿童:儿童出现盆腔积液较为罕见,若发生,多考虑先天性发育异常或罕见的疾病情况,需要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处理,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一般状况,如是否有腹痛、发热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