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基础上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致脑组织缺血软化的病症,常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等症状;特殊人群中,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定期体检及健康生活方式,女性更年期前后需关注激素及指标变化,有基础疾病人群要严格控制基础病及定期检查并调整生活方式。
一、腔隙性脑梗塞的常见症状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常见症状如下:
(一)纯运动性轻偏瘫
1.表现:一侧面部、手臂或腿部突然无力或麻木,通常仅影响身体的一侧,不伴有其他明显的感觉障碍或言语障碍等。例如患者可能突然发现一侧的手拿东西时没有力气,或者走路时一侧下肢无力,但是面部表情可能还比较正常,言语也没有明显异常。
2.发生机制:由于脑内负责运动传导的神经纤维受损,导致一侧肢体的运动功能受到影响,而因为病变范围相对局限,所以主要表现为单纯的运动功能障碍。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长期的高血压会使脑内微小动脉发生病变,增加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风险,进而出现纯运动性轻偏瘫症状。
(二)纯感觉性卒中
1.表现:一侧面部、口唇、手或脚突然出现麻木、针刺感、烧灼感等异常感觉,但没有运动功能障碍。比如患者会感觉一侧脸部像有东西在扎或者有麻木的异样感,或者一侧手部有明显的感觉异常,但肢体活动不受影响。
2.发生机制:是因为大脑感觉传导通路的局部缺血病变,使得感觉信息的传递受到干扰,从而出现单纯的感觉异常。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血管病变的概率增加,更容易出现这种纯感觉性卒中的症状。年龄也是一个影响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使得发生腔隙性脑梗塞导致纯感觉性卒中的可能性增大。
(三)共济失调性轻偏瘫
1.表现:病变对侧肢体出现轻偏瘫,同时伴有共济失调,如步态不稳、肢体动作不协调等。例如患者一侧肢体无力,同时走路时身体平衡难以维持,脚步不稳,拿东西时手部动作不够精准。
2.发生机制:是由于病变同时累及了皮质脊髓束和脊髓小脑束等,导致运动功能和共济运动功能同时受到影响。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人群,血管狭窄等病变容易引发腔隙性脑梗塞,进而出现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加重血管病变,增加患腔隙性脑梗塞出现此类症状的风险。
(四)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
1.表现:表现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一侧手轻度无力及精细运动障碍,如写字不灵活等。比如说话时发音含糊不清,拿筷子夹东西时不够灵活等。
2.发生机制:是因为脑内相应区域的病变影响了语言中枢和手部运动的神经调控,导致构音和手部精细运动功能出现障碍。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血管病变进展,容易发生腔隙性脑梗塞,出现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年龄较大的人群,脑功能和血管状态相对较差,也是此类症状的高发人群。
二、特殊人群腔隙性脑梗塞症状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1.症状特点:老年人患腔隙性脑梗塞时,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有时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头晕、记忆力减退等,容易被忽视。这是因为老年人的机体代偿能力下降,而且可能同时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如dementia(痴呆)、帕金森病等,会掩盖腔隙性脑梗塞的典型症状。
2.注意事项: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一旦出现轻微的头晕、肢体感觉或运动异常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因为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预后非常重要。家人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帮助老年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等,以降低腔隙性脑梗塞的复发风险。
(二)女性
1.症状特点:女性在更年期前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患腔隙性脑梗塞时可能在症状表现上与男性有一定差异,但总体还是符合腔隙性脑梗塞的一般症状特点。不过,女性可能更容易因为激素变化影响血管状态,从而在相同的血管病变程度下出现腔隙性脑梗塞相关症状。
2.注意事项:更年期女性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过度波动。在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适当增加富含雌激素的食物摄入(如豆制品等),同时要关注血压、血脂等指标的变化。如果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检查,因为女性在一些特殊生理时期血管状态相对敏感,需要更加谨慎对待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
(三)有基础疾病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1.症状特点:高血压患者患腔隙性脑梗塞时,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脑内微小动脉病变,症状可能相对更易出现且有时可能因为血压的波动而使症状有所变化。糖尿病患者因为血糖长期控制不佳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所以患腔隙性脑梗塞时,症状可能会更隐匿或者在控制血糖不佳的情况下症状加重。
2.注意事项:高血压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遵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遵循糖尿病饮食和治疗方案。这两类人群都要定期进行脑部相关检查,以及时发现腔隙性脑梗塞的早期病变。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高血压患者要限制钠盐摄入,糖尿病患者要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等,以减少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风险和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