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涉多种因素;临床表现上缺血性中风起病相对较缓,出血性中风起病多较急;影像学检查中可通过头颅CT或MRI区分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等;治疗原则上缺血性中风强调早期再灌注等,出血性中风主要是降颅压等,不同类型中风治疗各有特点且需个体化制定方案,脑血栓和脑梗作为缺血性中风的不同类型,也有各自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治疗特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如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发病风险有所差异,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不健康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也会增加中风风险。
脑血栓:属于缺血性中风的一种常见类型,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血管壁病变基础上,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等在血管内形成血栓,使血管狭窄或完全闭塞,引起相应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好发于中老年人,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者易患,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可促进其发生,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加重血管病变进而诱发脑血栓。
脑梗:即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类型。主要是各种原因使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从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血管病变等多种因素相关,年龄增长、有基础疾病(如心房颤动等心脏疾病易导致心源性脑栓塞引发脑梗)、不健康生活习惯等均是影响因素。
二、临床表现差异
中风:缺血性中风一般起病相对较缓,症状可逐渐加重,常见症状有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利、口角歪斜、视物模糊等;出血性中风起病多较急,常伴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病情往往进展迅速,症状严重程度因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不同而有差异。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特点,如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而中青年患者症状相对更具特异性,但都需及时识别。
脑血栓: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症状常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常见症状依受累血管供血区域不同而异,如颈内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可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不同性别患者在症状表现上无本质差异,但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症状更复杂。
脑梗: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因梗死部位和范围不同而多样,一般来说,大面积脑梗死可迅速出现严重的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昏迷等;小面积脑梗死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有轻微的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不同年龄阶段脑梗患者的恢复情况有所不同,一般年轻患者恢复相对较好,老年患者恢复可能较慢且易有并发症。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中风:通过头颅CT或MRI检查来区分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在发病24-48小时内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之后逐渐出现低密度梗死灶;MRI早期即可发现梗死病灶。出血性中风头颅CT表现为高密度病灶。不同年龄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考虑其身体状况对检查的耐受性等因素,如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肾功能等问题影响造影剂使用等情况。
脑血栓:头颅CT早期可无明显异常,发病2-3天后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头颅MRI检查在发病数小时内即可发现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梗死病灶,且能更早发现较小的梗死灶。对于有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选择影像学检查时需谨慎评估。
脑梗:脑梗死的头颅CT表现为相应区域的低密度影,发病24小时内可能仅显示模糊的低密度区,随着时间推移低密度区逐渐明显;头颅MRI对脑梗死的诊断更敏感,尤其是在早期梗死灶的发现上,DWI(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可在发病数分钟内发现高信号的梗死病灶。不同年龄患者的脑部影像学表现特点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脑萎缩等基础情况,会影响对脑梗病灶的判断。
四、治疗原则区别
中风:缺血性中风强调早期再灌注治疗,如符合溶栓适应证可进行溶栓治疗,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等,但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也可根据情况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治疗。出血性中风主要是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防治再出血等,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不同年龄、基础疾病状况的患者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制定,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对药物不良反应更敏感,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权衡利弊。
脑血栓:急性期治疗主要是溶栓、抗血小板、改善脑循环等,超早期溶栓是关键,同时要控制危险因素,如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对于有心房颤动等心源性因素导致的脑血栓,可能需要抗凝治疗等。不同性别患者在治疗药物的选择上一般无特殊差异,但有特殊基础疾病的患者需特殊考虑,如女性患者若处于孕期等特殊时期,治疗用药需格外谨慎。
脑梗:脑梗死的治疗同样包括早期再灌注(溶栓、取栓等)、抗血小板、神经保护等治疗措施。对于不同病因导致的脑梗,治疗侧重点不同,如心源性脑栓塞导致的脑梗需要针对心脏疾病进行相应处理。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调整治疗方案,例如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相对较弱,药物代谢等方面需特别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