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点滴状银屑病
点滴状银屑病约占银屑病患者20%,多见于儿童青少年,由免疫系统介导,病因有感染(如链球菌感染等)、遗传、免疫因素,临床表现为皮肤点滴状红丘疹伴鳞屑等,诊断靠临床表现和皮肤活检,需与玫瑰糠疹等鉴别,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皮肤护理、避免诱因)和药物治疗(外用及系统药物),部分可自行消退,部分转为慢性,需定期随访。
一、定义
点滴状银屑病是银屑病的一种常见类型,约占银屑病患者的20%,通常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为多见。它是一种由免疫系统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皮肤上出现散在的、直径一般为0.3-0.5厘米左右的点滴状红色丘疹,上面覆盖有银白色的鳞屑。
二、病因及诱发因素
1.感染因素
链球菌感染:是点滴状银屑病常见的诱发因素。研究表明,约50%的点滴状银屑病患者发病前有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史,比如咽炎、扁桃体炎等。当链球菌感染人体后,会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免疫系统异常激活,进而诱发银屑病的发生。例如,儿童在感冒后容易引发链球菌感染,从而增加患点滴状银屑病的风险。
其他感染:病毒感染等也可能与点滴状银屑病的发病有关,但相对链球菌感染来说,其相关性研究相对较少。
2.遗传因素
银屑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点滴状银屑病也不例外。如果家族中有银屑病患者,那么个体患点滴状银屑病的风险会增加。研究发现,遗传因素通过影响免疫系统相关基因的表达等途径,使得个体更容易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病。比如父母一方患有银屑病,子女患点滴状银屑病的概率比普通人群要高一些。
3.免疫因素
免疫系统紊乱在点滴状银屑病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体内的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功能异常,导致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分泌增多,这些炎症因子会刺激皮肤细胞过度增殖和炎症反应,从而出现皮肤的点滴状丘疹和鳞屑等表现。例如,异常的免疫反应会打破皮肤细胞正常的生长和代谢平衡,使得皮肤细胞快速增殖,形成银屑病的皮损。
三、临床表现
1.皮肤表现
皮疹特点:初起为针尖至绿豆大小的红色丘疹,逐渐扩大为点滴状斑疹,边界清楚,上覆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后可见淡红色发亮的薄膜,称为“薄膜现象”,再刮除薄膜可见点状出血,即“Auspitz征”,这是点滴状银屑病较典型的表现。
好发部位:多见于躯干、四肢伸侧等部位,也可累及头皮、面部等。儿童患者头皮受累相对较为常见,皮疹可弥漫分布或散在分布。
2.全身症状
一般全身症状较轻,但部分患者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感,尤其是在皮疹较多时,瘙痒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儿童患者,可能会因为瘙痒而搔抓皮肤,导致皮肤破损,增加感染的风险。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皮肤的点滴状红色丘疹、银白色鳞屑、薄膜现象和Auspitz征等典型表现,结合患者的发病情况,如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等进行初步诊断。
皮肤活检:对于不典型的病例,可能需要进行皮肤活检,通过病理检查来明确诊断。皮肤活检可见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增厚,表皮突延长,真皮乳头水肿向上延伸等病理改变,有助于确诊点滴状银屑病。
2.鉴别诊断
玫瑰糠疹:玫瑰糠疹的皮疹多为椭圆形,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鳞屑较薄,一般无薄膜现象和Auspitz征,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病程有自限性。而点滴状银屑病的皮疹为点滴状,鳞屑较厚,有典型的薄膜现象和Auspitz征。
副银屑病:副银屑病的皮疹表现多样,一般鳞屑较薄,浸润较轻,皮疹分布较广,多无薄膜现象和Auspitz征,病理表现与点滴状银屑病有所不同,可通过病理检查进行鉴别。
五、治疗与管理
1.一般治疗
皮肤护理:对于患者的皮肤要注意保湿,使用温和的保湿剂可以缓解皮肤干燥和瘙痒症状,尤其是儿童患者,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保湿尤为重要。可以选择不含刺激性成分的儿童专用保湿霜等。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避免诱发因素: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对于有链球菌感染灶的患者,如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可在病情稳定后考虑扁桃体切除等治疗,以减少点滴状银屑病的复发。
2.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膏,如弱效的糖皮质激素乳膏等,具有抗炎、止痒的作用,但长期使用可能会有皮肤萎缩等副作用,儿童患者使用时要谨慎,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强度。也可以使用维生素D3衍生物,如卡泊三醇软膏等,能抑制皮肤细胞的增殖,起到治疗作用。
系统药物: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系统药物治疗,如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剂,但这类药物副作用较多,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儿童患者一般不优先考虑使用此类药物。生物制剂如TNF-α抑制剂等也可用于治疗,但价格相对较高,且有一定的使用禁忌和不良反应风险。
六、预后与随访
1.预后
点滴状银屑病部分患者可自行消退,尤其是与链球菌感染相关的患者,在控制感染后,皮疹可能会逐渐消退。但也有部分患者会转为慢性病程,反复发作。儿童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部分患者随着年龄增长,病情可能会缓解,但也有少数患者病情会持续存在。
2.随访
患者需要定期随访,观察皮疹的变化情况、病情的发展趋势以及药物治疗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等。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皮肤状况和全身情况,定期带孩子到医院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助于病情的控制和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