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是体内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位置通过薄弱点等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类型有腹股沟疝、脐疝、股疝等,发病与薄弱区域、腹壁强度及腹内压增高有关,临床表现因类型而异,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患者需注意避免腹内压增高因素、定期复查,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疝气的定义
疝气是指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疝气有腹股沟疝、脐疝、股疝等。
(一)腹股沟疝
男性:较为常见,多因腹股沟区解剖结构特点,腹腔内容物易通过腹股沟管突出。
女性:相对男性发生率低,但也可能发生,女性腹股沟管较窄,不过仍存在腹腔内容物突出的可能。
不同年龄:婴幼儿时期可能因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导致腹股沟疝;成年人则多与腹壁强度降低(如老年人肌肉退变、腹壁肌肉薄弱,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致腹壁损伤等)以及腹内压力增高(如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有关。
(二)脐疝
婴儿:常见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由于脐环未闭,腹腔内容物经脐环突出形成脐疝。
成人:多发生于中年肥胖女性,妊娠、慢性咳嗽、腹水等因素可导致腹内压力升高,促使脐疝形成。
(三)股疝
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因女性骨盆较宽大,股管上口宽大松弛,加之妊娠等因素使腹内压增高,腹腔内容物易经股管突出形成股疝。
二、疝气的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脏器或组织位于相对固定的解剖区域。当存在薄弱区域时,如先天发育异常(如鞘状突未闭等)或后天因素导致腹壁强度减弱(如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致腹壁组织损伤等),再加上腹内压力增高(如长期咳嗽使胸腔内压力反复波动,进而传导至腹腔,增加腹腔内压力;便秘时用力排便使腹内压力升高;举重等重体力劳动使腹内压力骤增等),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就会从薄弱区突出,形成疝气。
三、疝气的临床表现
(一)腹股沟疝
可复性包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表现为腹股沟区可突出的肿块,多呈梨形或椭圆形,有时可延伸至阴囊或大阴唇。平卧休息或用手将肿块向腹腔推送时,包块可回纳消失。
局部不适:部分患者可伴有局部坠胀感。
(二)脐疝
脐部包块:脐部可见半球形或球形可复性包块,婴儿哭闹时包块增大,安静时包块缩小或消失。成人脐疝包块一般较小,站立或用力时明显,平卧休息时缩小或消失。
(三)股疝
股部包块:常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出现一半球形隆起,大小通常如核桃。平卧回纳内容物后,疝块有时并不完全消失,这是因为股疝的疝囊颈较狭小,且股疝容易发生嵌顿。
四、疝气的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详细检查患者的腹部,尤其是腹股沟、脐部、股部等部位,通过触摸、让患者增加腹压(如咳嗽等)来观察是否有可复性包块,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疝气。
(二)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疝内容物的情况,如是否为肠管等,还能判断疝囊的大小、位置等,对疝气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适用于婴幼儿疝气的诊断,对人体无辐射,安全性高。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疝气情况,如疝内容物与周围组织粘连等情况,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解剖结构,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五、疝气的治疗原则
(一)非手术治疗
婴幼儿疝气:部分婴幼儿的疝气有自愈的可能,尤其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因为婴幼儿的腹壁肌肉有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强壮的趋势,鞘状突有可能自行闭合。所以对于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疝气,可暂时采取保守观察,避免让婴儿过度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内压力的情况。
成人小型疝气:如果成人疝气较小,且患者身体状况不适合手术(如合并严重心肺疾病等),可考虑使用疝气带等保守治疗方法,但疝气带只能起到暂时缓解症状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疝气,而且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局部皮肤压迫损伤等问题。
(二)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一般来说,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如婴幼儿暂时观察等),大多数疝气都需要手术治疗。如腹股沟疝、脐疝、股疝等,当疝气发生嵌顿(表现为包块不能回纳,伴有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必须紧急手术,否则可能会导致疝内容物缺血坏死等严重后果。
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等。无张力疝修补术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手术方式,它是利用人工合成材料补片来加强腹壁的强度,具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
六、疝气患者的生活注意事项
(一)一般人群
避免腹内压增高因素:要注意避免长期慢性咳嗽,如有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应积极治疗;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可通过多吃蔬菜水果、适当运动等方式来预防便秘;避免举重等重体力劳动,减少腹内压力的升高。
定期复查:对于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要定期到医院复查,观察疝气的变化情况。如果疝气有增大趋势或出现嵌顿等情况,要及时就医。
(二)特殊人群
婴幼儿:家长要注意尽量减少婴儿哭闹,因为哭闹会增加腹内压力,不利于疝气的恢复。同时要合理喂养,避免婴儿便秘。
老年人:老年人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生活中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服药,保持血压、血糖稳定。在活动时要注意动作缓慢,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腹内压升高诱发疝气。同时,术后要注意切口的护理,防止切口感染等并发症。
女性疝气患者:尤其是妊娠女性,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腹内压力会逐渐升高,要注意定期产检,密切关注疝气情况。在分娩后,要注意休息,避免过早从事重体力劳动,防止疝气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