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康复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运动再学习疗法及传统康复方法辅助。物理治疗有关节活动度训练(分被动和主动-辅助,不同年龄患者有注意事项)和肌力训练(电刺激疗法、抗阻训练,不同人群有针对性调整);作业治疗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针对不同生活方式患者)和手功能训练(结合不同人群特点);运动再学习疗法遵循四阶段理论(卧床、坐位、站位、步行阶段,不同人群有个体差异注意事项);传统康复方法辅助有针灸(不同人群注意事项)和推拿(不同人群注意事项)。
一、物理治疗
1.关节活动度训练:针对偏瘫患者关节活动度受限情况,可进行被动或主动-辅助的关节活动度训练。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是由治疗师或家属帮助患者活动关节,活动范围应在患者可耐受的疼痛范围内,每天可进行2-3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5-10次。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训练则是在患者自身有一定主动活动能力时,借助辅助力量完成关节活动,随着患者肌力的恢复,逐渐增加主动活动的比例。例如对于肩关节,可进行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方向的活动训练,这有助于防止关节粘连,维持关节正常的活动功能。对于不同年龄的偏瘫患者,儿童患者由于骨骼、肌肉等处于发育阶段,训练时要特别注意力度和范围,避免造成损伤;老年患者则要根据其身体耐受程度适当调整训练强度。
2.肌力训练:
电刺激疗法:通过低频或中频电刺激来促进肌肉收缩,增强肌力。研究表明,电刺激可以兴奋神经肌肉,引起肌肉收缩,对于偏瘫患者的肌力恢复有一定帮助。一般每周可进行3-5次电刺激治疗,每次治疗时间根据患者情况而定,通常15-30分钟。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等病史的患者,在进行电刺激治疗时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抗阻训练:当患者肌力有所恢复时,可进行抗阻训练。抗阻训练需要根据患者的肌力情况选择合适的阻力,从较小的阻力开始,逐渐增加阻力。例如进行下肢的抗阻抬腿训练,可让患者在抬腿时对抗一定的外力,以逐步增强下肢肌力。对于女性患者,在进行抗阻训练时要考虑到其生理特点,可能在某些关节活动上与男性患者有所不同,需针对性调整训练方案;对于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抗阻训练要避免过度用力导致骨折等风险。
二、作业治疗
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包括穿衣、进食、洗漱、如厕等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例如训练患者穿衣时,可先从简单的开衫、套头衫开始,指导患者如何利用健侧肢体帮助患侧肢体完成穿衣动作,逐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患者,可能在一些大肢体动作的恢复上有一定优势,但在精细动作如穿衣纽扣等操作上可能需要更多训练;而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患者,可能在精细动作训练上需要更多引导。
2.手功能训练:手功能训练对于偏瘫患者非常重要,可进行抓握、伸展等训练。使用握力器进行抓握训练,逐渐增加握力器的阻力,以增强手部肌力;进行拾物训练,让患者用患手拾起不同大小、形状的物体,提高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对于儿童偏瘫患者,手功能训练要结合其生长发育特点,采用适合儿童的玩具进行趣味性训练,提高其参与度;老年患者手功能训练要注意避免因关节退变等因素导致训练风险增加,训练时动作要缓慢、轻柔。
三、运动再学习疗法
1.遵循运动再学习的四阶段理论:
阶段一:卧床阶段:主要进行床上良肢位的摆放,防止痉挛模式的形成。良肢位摆放包括仰卧位时患侧肩部垫高,上肢伸展,手部呈半握拳状,下肢膝关节下方垫软枕保持微屈;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向前伸展,下肢屈曲放在身体前方的软枕上;患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前伸,下肢屈曲。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良肢位摆放时要注意个体差异,如老年患者可能因骨质疏松等问题,摆放体位时要避免对患侧肢体造成过度压力;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若患侧肢体血液循环较差,摆放体位时要确保血液循环不受影响。
阶段二:坐位阶段:训练患者的坐位平衡能力,从无支撑坐位开始,逐渐过渡到有支撑坐位、动态坐位平衡训练。可以通过让患者坐在椅子上,保持身体平衡,然后进行左右、前后方向的重心转移训练。对于儿童偏瘫患者,坐位平衡训练要考虑其骨骼肌肉发育情况,训练强度和时间要适当;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坐位训练时要注意避免血压波动过大,训练前后要监测血压。
阶段三:站位阶段:包括站位平衡训练和站位转移训练,如从坐位到站立位、从站位到坐位的转移训练。训练患者的站位平衡能力,可先在平行杠内进行训练,逐渐过渡到在平衡杠外站立。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经常久坐的患者,站位训练时可能会更快出现疲劳,需要适当休息和调整训练节奏;有心肺疾病病史的患者,站位训练要密切观察呼吸、心率等情况,出现不适要立即停止训练。
阶段四:步行阶段:进行步行训练,包括步态训练、上下台阶训练等。训练患者的步行姿势,如摆臂、步幅等。对于偏瘫患者步行训练,可能需要借助辅助器具如拐杖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辅助器具。老年患者步行训练要注意关节保护,避免摔倒;有膝关节病史的患者,上下台阶训练要特别注意膝关节的受力情况。
四、传统康复方法辅助
1.针灸: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神经肌肉功能。研究发现,针灸能够改善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促进神经恢复等。针灸治疗一般每周进行2-3次,每次针刺时间根据患者情况而定。对于儿童偏瘫患者,针灸治疗要谨慎选择穴位和针刺深度;有出血倾向病史的患者,针灸治疗前要评估凝血功能,避免针灸引起出血等并发症。
2.推拿:推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通过专业的推拿手法,如揉、按、捏等手法作用于患者的肌肉和关节部位。推拿治疗频率一般每周3-4次,每次推拿时间约20-30分钟。对于女性患者,推拿时要注意手法的力度和部位选择,避免对乳房等敏感部位造成影响;有皮肤破损、感染等情况的患者,不宜进行推拿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