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是由脑部深穿支动脉闭塞致直径2-15毫米微小梗死灶,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相关,各年龄段可发病,高危人群需注意。其严重程度可从临床症状表现(轻者无症状或有轻微不典型症状,重者有多种神经功能缺损表现甚至并发症)和对预后的影响(多数预后较好,控制不佳则预后不良)来评估。诊断靠影像学结合病史等,治疗包括控制基础疾病、改善脑循环、康复治疗。不同人群需注意:老年人群要密切监测指标、谨慎用药和防意外;儿童及青少年需排查特殊病因、谨慎用药和个性化康复;有基础病史人群要规范控病、定期监测和改不良生活方式,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和良好康复护理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一、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定义及基本情况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是由于脑部深穿支动脉闭塞引起的微小梗死灶,这些梗死灶直径一般在215毫米之间。其发病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因素密切相关,高血压会导致脑内小动脉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等,进而引起血管闭塞形成腔隙性梗死;动脉硬化会使血管管腔狭窄,血流减少,也容易引发深穿支动脉闭塞。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发病,一般来说,中老年人群发病率相对较高,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上无显著的绝对差异,但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发病风险,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更是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高危人群。
二、严重程度的评估方面
(一)临床症状表现
1.轻者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存在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而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这是因为梗死灶较小,没有影响到周围重要的神经功能区域。例如一些在体检做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时偶然发现的患者,可能只是轻微的头痛或者头晕等不典型症状,很容易被忽视。
2.重者可出现多种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当梗死灶累及不同的神经功能区域时,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如果累及运动神经纤维,可能导致肢体无力,表现为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活、持物不稳等;累及感觉神经时,可出现肢体感觉减退、麻木等;如果影响到语言中枢,可能出现说话不清、言语不利等情况;若病变累及到主管认知功能的区域,还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等表现。严重的患者甚至可能出现偏瘫、失语等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极大地影响生活质量,部分患者可能会因为长期卧床引发肺炎、压疮等并发症,进一步加重病情。
(二)对预后的影响
1.一般预后情况:多数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康复训练,预后相对较好。如果能够积极控制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部分患者可以恢复较好的神经功能,生活基本能够自理。例如一些早期发现并积极干预的患者,在规范服用降压药物等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临床症状逐渐改善。
2.不良预后风险:但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基础疾病控制不佳,再次发生脑梗死的风险会增加,而且可能会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后遗症,如长期的肢体残疾、认知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比如一些高血压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再次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甚至大面积脑梗死的概率升高,预后会明显变差。
三、诊断与治疗相关要点
(一)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头颅CT是常用的筛查手段,可发现脑部的小梗死灶,但对于早期较小的梗死灶可能不如MRI敏感。头颅MRI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WI)能够更早、更清晰地发现腔隙性梗死灶,有助于早期诊断。同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等进行综合判断,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以及具体的症状表现等,以明确诊断并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二)治疗原则
1.基础疾病控制:积极控制高血压,一般将血压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如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等;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要控制血糖,使血糖水平稳定在合理区间。这是因为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导致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控制好基础疾病可以减少脑梗死复发的风险。
2.改善脑循环等治疗:可使用一些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增加脑部的血液供应,促进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3.康复治疗:对于已经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治疗非常重要。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等,通过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例如对于肢体无力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运动康复训练,帮助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对于言语不利的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逐步提高患者的言语表达和理解能力。
四、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方面
(一)老年人群
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硬化等情况相对普遍,发生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风险较高。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可能较差,药物调整需要更加谨慎。同时,在康复护理方面,要注意防止老年人发生跌倒等意外情况,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肢体活动不便等问题,家人需要加强护理,营造安全的生活环境。
(二)儿童及青少年人群
虽然儿童及青少年发生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相对较少,但如果发生,往往与一些特殊的基础疾病有关,如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对于这类患者,诊断和治疗需要更加谨慎,要详细排查可能的病因。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及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特点,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同时康复治疗的方案也要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制定,以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正常生长发育。
(三)有基础病史人群
对于本身就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病史的人群,已经是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高危人群,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规范控制基础疾病。要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如定期测量血压、血糖、血脂等,严格按照医嘱服用药物,不得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等,以降低脑梗死复发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严重程度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以及基础疾病等多方面因素来评估,早期诊断、积极治疗以及良好的康复护理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不同人群需要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