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特殊类型,由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致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引发,有特定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可通过头颅影像学及血液、血管等检查进行。
一、定义
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梗死灶直径一般在2-15毫米。基底节区是大脑重要的神经结构区域,包含了众多与运动、感觉等功能相关的神经纤维束等结构,左侧基底节区发生腔隙性梗塞会对相应的神经功能产生影响。
二、发病机制
1.血管因素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管壁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等病变,导致血管管腔狭窄。高血压是引发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塞的概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人群。例如,长期高血压使得基底节区的小动脉承受过高的压力,血管内皮受损,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易于沉积,逐渐导致血管闭塞。
动脉硬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发生,动脉壁弹性减退、管腔变窄。基底节区的小动脉在动脉硬化的影响下,管腔进一步狭窄甚至闭塞,使得局部脑组织供血不足,引发腔隙性梗塞。动脉硬化是一个与年龄相关的过程,年龄越大,发生动脉硬化的概率越高,尤其是有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动脉硬化进展往往更快。
2.血液因素
血液黏稠度增高:某些疾病状态下,如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等,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液黏稠度增高时,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在基底节区的小动脉内形成血栓,进而引起血管闭塞,引发腔隙性脑梗塞。例如,严重脱水的患者,由于体内水分丢失,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增加了脑梗塞的发生风险。
凝血机制异常:当人体的凝血机制出现异常时,如患有易栓症等疾病,血液更容易形成血栓。在左侧基底节区的小动脉内,血栓形成可导致血管堵塞,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引发腔隙性脑梗塞。
三、危险因素
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一般来说,5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的老化、动脉硬化的进展等因素逐渐加重。
2.性别:男性发病风险相对略高于女性,但这一差异并不是绝对的,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发病风险也会有所上升。例如,绝经后的女性如果同时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发生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概率会明显增加。
3.生活方式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可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增加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长期吸烟的人,其血管病变的程度往往比不吸烟者更严重。
酗酒:过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血脂紊乱等,进而影响脑血管的健康。长期酗酒的人群,发生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可能性较大。
高脂饮食: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可导致血脂升高,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增加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几率。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可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异常、血压升高等,这些都是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缺乏运动的人,身体的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引发脑血管疾病。
4.基础疾病
高血压:如前所述,高血压是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脑内小动脉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更容易发生血管病变和闭塞。
高血脂:高血脂可使血液中的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影响脑部血管的供血。患有高脂血症的患者,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患者,发生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风险明显增加。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神经病变等,导致血管容易发生病变,增加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概率。糖尿病患者发生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出数倍。
四、临床表现
1.无症状型: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头颅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左侧基底节区有腔隙性梗塞灶。这是因为梗塞灶较小,没有累及重要的神经功能区域,所以患者没有感觉到明显的不适。
2.有症状型
运动障碍:可能出现一侧肢体的无力、活动不灵活等症状。例如,患者可能发现拿东西时拿不稳,或者行走时步态异常,一侧肢体活动不如另一侧灵活。这是因为左侧基底节区与运动功能相关的神经纤维受到影响,导致对侧肢体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
感觉障碍:表现为一侧肢体的麻木、感觉减退等。患者可能会感觉一侧肢体像戴了手套或袜子一样的麻木感,或者对疼痛、温度等感觉不敏感。这是由于左侧基底节区的病变影响了感觉传导通路,导致相应的感觉功能异常。
语言障碍:如果左侧基底节区的病变累及语言相关的脑区,可能会出现语言表达或理解困难等语言障碍症状。例如,患者可能说话不流利,或者听不懂别人的话等。
认知障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度的认知功能减退,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这是因为左侧基底节区与认知功能也有一定的关联,病变影响了相关的神经功能,导致认知方面出现异常。
五、诊断方法
1.头颅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诊断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头颅CT上,腔隙性梗塞灶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影,边界清晰,直径一般在2-15毫米。对于早期的腔隙性脑梗塞,头颅CT可以较为准确地发现病灶,但对于发病时间较短的患者,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头颅MRI:对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比头颅CT更为敏感,尤其是在发病早期。头颅MRI可以发现更小的病灶,并且能够更清晰地显示病灶的性质,区分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的梗塞灶。在MRI上,急性期梗塞灶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的信号特点会有所不同。
2.其他检查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等检查。通过血常规可以了解患者是否有感染、贫血等情况;血脂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血脂水平,了解是否存在高脂血症;血糖检查可以明确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凝血功能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机制是否正常,这些检查对于明确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和病因有重要意义。
血管检查:如颈部血管超声、头颅MRA(磁共振血管造影)、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颈部血管超声可以初步了解颈部血管的粥样硬化情况、是否有斑块形成等;头颅MRA可以显示脑部血管的形态、是否有血管狭窄或闭塞等情况;DSA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病变情况,但属于有创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