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高不一定是脑瘫,但脑瘫患者常伴有肌张力高。非脑瘫因素致肌张力高包括正常生长发育阶段及神经系统其他疾病等情况,其处理因情况而异;脑瘫致肌张力高有持续存在等特点,评估包括临床评估(肌张力检查、伴随症状观察)和辅助检查(影像学、电生理检查),处理有康复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需明确原因并采取个体化措施改善患者功能状态。
一、肌张力高与脑瘫的关系
肌张力高并不等同于脑瘫,但脑瘫患者常常会出现肌张力高的表现。脑瘫是一种由于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导致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综合征,其中肌张力异常是其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然而,有肌张力高的情况不一定就是脑瘫,还有其他多种因素也可能引起肌张力高。
(一)非脑瘫因素导致的肌张力高
1.正常生长发育阶段
婴幼儿时期:在婴儿早期,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可能会出现一过性的肌张力轻度增高情况,这是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现象,随着月龄增加会逐渐改善,与脑瘫导致的持续异常肌张力高不同。例如,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可能会有四肢偶尔较紧张的表现,但多为生理性的,不伴有其他异常的运动和姿势异常。
儿童期运动过度等情况:如果儿童长时间进行高强度的运动训练或处于某些特殊的运动状态后,也可能出现局部肌肉的肌张力短时间增高,以应对运动带来的肌肉负荷变化等,但这种情况在休息或调整运动方式后会缓解。
2.神经系统其他疾病
脊髓病变:如脊髓肿瘤、脊髓炎等病变可能影响脊髓对肌肉的神经调控,导致相应节段支配的肌肉出现肌张力异常增高。例如脊髓肿瘤患者,随着肿瘤对脊髓的压迫,可出现病变平面以下肢体的肌张力增高,同时可能伴有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表现,但与脑瘫的脑部病变机制不同。
周围神经病变:像格林巴利综合征恢复期可能出现神经修复过程中的异常,导致肌肉肌张力改变,部分患者会出现肌张力增高情况,但这与脑瘫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有本质区别。
(二)脑瘫导致的肌张力高特点
脑瘫引起的肌张力高通常是持续存在的,并且常伴有其他脑瘫的典型表现,如运动发育落后(较同龄儿翻身、坐、爬、站、走等运动发育迟缓)、姿势异常(如头部控制差、四肢姿势异常等)、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出现病理反射等)。例如,痉挛型脑瘫患儿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呈痉挛状态,如上肢常表现为肘关节屈曲、腕关节屈曲内收、手指屈曲呈紧握拳状,下肢常表现为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跖屈等异常姿势,同时运动发育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
二、肌张力高的评估与诊断
(一)临床评估方法
1.肌张力检查
医生会通过手法检查来评估肌张力,包括触摸肌肉感受其硬度、被动活动肢体观察阻力等。例如,检查下肢肌张力时,医生会被动屈伸患儿膝关节,感受屈伸时的阻力大小来判断肌张力情况。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检查方法略有差异。对于婴幼儿,会观察其肢体在被动运动时的阻力及关节活动范围;对于儿童及成人,除了被动活动外,还会结合主动运动时的表现来综合判断。
2.伴随症状观察
除了肌张力情况外,还需要观察是否伴有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反射异常等表现。如果存在肌张力高同时伴有运动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如3个月不能抬头、6个月不能独坐等情况,就要高度怀疑脑瘫等神经系统疾病可能。
对于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可能的患者,还需要观察是否有相关原发病的表现,如脊髓病变患者可能伴有感觉平面、二便障碍等表现,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可能有感觉减退、肌肉萎缩等表现。
(二)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对于怀疑脑瘫的患者,头颅MRI有助于了解脑部结构情况,如是否存在脑部发育异常、出血、缺血缺氧性损伤等情况。例如,脑瘫患儿可能会出现脑部皮质发育不良、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异常表现。
脊髓MRI:对于怀疑脊髓病变导致肌张力高的患者,脊髓MRI可以清晰显示脊髓的形态、结构,帮助发现脊髓肿瘤、脊髓炎等病变。
2.电生理检查
肌电图:可以了解肌肉的电活动情况,协助判断肌肉本身及神经肌肉接头的功能状态。例如,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肌电图可表现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肌源性损害等异常。
脑电图:对于伴有癫痫等情况的肌张力高患者,脑电图有助于发现异常脑电活动,辅助诊断癫痫等疾病。
三、肌张力高的处理原则
(一)非脑瘫因素导致的肌张力高处理
1.正常生长发育阶段
婴幼儿时期:一般无需特殊医疗干预,可通过合理的喂养、适当的亲子互动和被动运动来促进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帮助肌张力恢复正常。例如,家长可以每天给婴儿进行适当的肢体被动活动,如屈伸四肢等,但要注意动作轻柔,符合婴儿的发育特点。
儿童期:如果是由于运动过度等导致的肌张力高,应调整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长时间高强度运动,运动前后进行充分的热身和拉伸活动,以缓解肌肉紧张和肌张力高的情况。
2.神经系统其他疾病导致的肌张力高
脊髓病变:对于脊髓肿瘤等病变,多需要外科手术治疗来解除脊髓的压迫;对于脊髓炎等炎症性疾病,需要进行抗炎、营养神经等治疗。例如,脊髓炎患者常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抗炎治疗,同时给予维生素B族等营养神经药物。
周围神经病变: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多采用免疫球蛋白治疗等方法;对于其他周围神经病变,根据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需要控制血糖等。
(二)脑瘫导致的肌张力高处理
1.康复治疗
运动疗法:包括Bobath疗法、Vojta疗法等,通过特定的运动训练来改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例如,Bobath疗法强调通过抑制异常的肌张力,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发育,针对脑瘫患儿的异常姿势和肌张力高进行针对性训练。
作业疗法:通过日常生活动作训练等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在训练过程中也有助于调整肌张力。比如让患儿进行穿衣、吃饭等作业训练,在活动过程中改善肢体的运动控制和肌张力情况。
理疗:如低频电刺激、热敷等理疗方法可以缓解肌肉紧张,降低肌张力。低频电刺激可以通过刺激神经肌肉,调节肌肉的兴奋性,从而改善肌张力状态;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2.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的肌张力高,可在医生评估下使用一些药物来降低肌张力,但需谨慎选择,因为药物可能有一定副作用。例如,巴氯芬等药物可以通过作用于脊髓的突触前和突触后受体,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从而降低肌张力,但使用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不过,对于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应优先考虑非药物的康复治疗方法。
3.手术治疗:在经过规范的康复治疗后肌张力仍严重影响运动功能的脑瘫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等,但手术有一定适应证和风险,需要严格评估。
总之,肌张力高不一定是脑瘫,但脑瘫患者常伴有肌张力高,对于肌张力高的情况需要通过详细的评估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个体化处理措施,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对处理的影响,以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功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