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特殊类型,由高血压、动脉硬化致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引发脑组织缺血软化,病变范围多2-20毫米。发病与血管因素(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因素(血液黏稠度增高)相关。临床表现有无症状型及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等有症状型。影像学上头颅CT急性期为边界不清低密度区,慢性期为边界清晰低密度软化灶;头颅MRI更敏感,急性期T1低信号、T2高信号,慢性期同且有萎缩改变。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需与脑梗死其他类型、颅内肿瘤鉴别。预防要控制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调整生活方式;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需特殊关注,高危人群应加强预防。
发病机制
1.血管因素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脑内小动脉壁发生玻璃样变、纤维样坏死等病变,使血管管腔狭窄,容易形成血栓,进而引起腔隙性梗塞。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发生多腔隙性脑梗塞的风险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例如,长期高血压未能良好控制的人群,脑内深穿支动脉承受的压力增加,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最终导致血管闭塞。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使脑内小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受阻。随着病情进展,血管壁上的粥样斑块可能破裂,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发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腔隙性梗塞。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年龄、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多种因素相关,年龄越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越高,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往往更严重。
2.血液因素
血液黏稠度增高:某些疾病状态下,如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等,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在脑内小动脉内形成血栓,增加多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例如,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血液黏稠度显著升高,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引发脑内小血管的闭塞。
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无症状型: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头颅影像学检查时被发现患有多腔隙性脑梗塞。这类患者可能是因为病变部位相对不重要,或者梗塞范围较小,对神经功能的影响不明显。例如,一些老年人在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时偶然发现有腔隙性梗塞病灶,但自身没有头痛、头晕、肢体无力等不适症状。
有症状型
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不伴有感觉障碍、视野缺损及语言障碍等。例如,患者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持物不稳,行走时步态异常,但面部表情正常,感觉无明显异常。这种症状是由于梗塞影响了皮质脊髓束,导致对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纯感觉性卒中:表现为偏身感觉减退或缺失,可伴有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等。病变多累及丘脑腹后核等感觉传导通路部位。例如,患者感觉左侧面部及肢体有麻木感,触摸物体时感觉不灵敏。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伴有小脑性共济失调,通常下肢重于上肢。这是因为梗塞同时累及了皮质脊髓束和小脑通路。例如,患者右侧肢体无力,同时行走时步态不稳,有共济失调的表现。
影像学表现
1.头颅CT
急性期病灶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密度区,直径多在10-15毫米左右。随着病情进展,慢性期病灶可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密度软化灶,周围有胶质增生和脑萎缩改变。例如,在头颅CT图像上,可见脑内特定部位(如基底节区、丘脑等)有小的低密度影,与周围正常脑组织形成对比。
2.头颅MRI
对腔隙性脑梗塞的检出比CT更敏感,尤其是在早期。急性期病灶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慢性期病灶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且可见病灶周围脑组织的萎缩改变。例如,通过头颅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脑内微小的腔隙性梗塞病灶,对于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血管危险因素,以及是否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长期患有高血压,血压控制情况如何;是否患有糖尿病,血糖是否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等。
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如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等,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和MRI是诊断多腔隙性脑梗塞的重要手段,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脑内腔隙性梗塞病灶的部位、大小等情况。
2.鉴别诊断
脑梗死其他类型:如大面积脑梗死,通常有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严重的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等,头颅影像学检查可见大片的低密度影,与多腔隙性脑梗塞的小病灶表现不同。
颅内肿瘤:某些颅内肿瘤也可能引起类似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但通过头颅MRI增强扫描等检查可以鉴别,颅内肿瘤通常有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强化影,而多腔隙性脑梗塞无此表现。
预防与治疗原则
1.预防
控制血管危险因素
高血压:对于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得更严格)。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和药物治疗来控制血压。例如,患者应减少钠盐的摄入,每天钠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同时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使血糖达到理想水平。例如,合理安排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并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降糖药物。
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患者应调整血脂水平,通过低脂饮食、适量运动和必要的药物治疗来降低血脂。例如,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同时根据血脂升高的类型选择合适的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等。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吸烟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劝导患者戒烟;过量饮酒也会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应限制饮酒量。适量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有助于降低血压、血脂,提高身体免疫力。合理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
2.治疗
一般治疗:对于有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应进行相应的基础疾病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一般支持治疗。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改善脑循环药物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不同患者的病情不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方案也会有所差异。例如,对于无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脑梗塞的复发,但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等禁忌证的患者,则不能使用阿司匹林,需选择其他合适的抗血小板药物。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在预防和治疗多腔隙性脑梗塞时需要更加谨慎。老年人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时,要注意避免血压、血糖过低等情况的发生。同时,老年人在使用药物时,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与年轻人不同。女性在更年期前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影响血脂、血压等,增加多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因此更年期女性更应注意控制血管危险因素,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应积极改变生活方式,降低发病风险。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更应加强预防措施,定期进行脑血管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