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因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致血液凝固障碍的一组疾病。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遗传性包括凝血因子缺乏相关的血友病等和血小板功能异常相关疾病;获得性与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DIC等有关。临床表现有出血(皮肤黏膜、鼻牙龈、内脏出血等)及其他表现。诊断靠实验室(凝血功能、血小板、凝血因子活性检测)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为补充凝血因子或血小板、针对病因治疗及其他支持治疗。
一、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定义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指由于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等原因,导致血液凝固障碍而引起的一组疾病。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凝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由多种凝血因子参与的连锁反应,当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时,就可能引发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例如,凝血因子Ⅷ缺乏可导致血友病A,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影响男性,但女性也可能携带致病基因。
二、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分类及相关因素
(一)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
1.凝血因子缺乏相关
血友病:如血友病A是因编码凝血因子Ⅷ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凝血因子Ⅷ合成减少或功能异常。这种疾病具有遗传倾向性,男性患者主要通过母亲携带的致病基因遗传,女性携带者可能将致病基因传递给子代。从年龄角度看,自幼发病,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就可能出现出血症状,如关节出血、肌肉出血等,这与儿童期活动相对较多,容易造成创伤有关。
凝血因子Ⅸ缺乏症(血友病B):由编码凝血因子Ⅸ的基因缺陷引起,遗传方式与血友病A类似,同样会在不同年龄阶段出现出血表现,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等,且出血倾向会随着年龄增长持续存在,因为凝血功能的异常是先天性的,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和日常活动,出血风险始终存在。
2.血小板功能异常相关
某些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疾病,如血小板无力症,是由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缺陷,导致血小板聚集功能障碍。这类疾病从出生后就可能表现出出血症状,如皮肤紫癜、鼻出血等,且在儿童期就会被发现,因为儿童期皮肤相对娇嫩,容易出现紫癜等出血表现,而其遗传因素决定了从出生起就存在血小板功能的异常。
(二)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1.维生素K缺乏相关
维生素K是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的重要物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能会影响肠道菌群对维生素K的合成,老年人由于胃肠道功能减退,对维生素K的吸收能力下降,婴幼儿如果喂养不当,如单纯母乳喂养且母亲饮食中维生素K摄入不足,都可能导致维生素K缺乏,进而引起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出现凝血功能异常。例如,新生儿可能因维生素K缺乏出现颅内出血等严重出血症状,这与新生儿自身维生素K储存有限,且通过母乳获取不足有关,年龄越小,这种风险相对越高,因为新生儿的凝血系统相对不完善,对维生素K缺乏的耐受能力更差。
2.肝脏疾病相关
肝脏是合成大部分凝血因子的场所,各种肝脏疾病,如肝硬化、重症肝炎等,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对于患有肝脏疾病的患者,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可能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例如,肝硬化患者由于肝细胞广泛受损,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容易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且随着病情的进展,出血倾向可能会加重。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肝脏受损的风险增加,更容易并发肝脏疾病相关的凝血功能障碍,因为酒精对肝脏有直接的毒性作用,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DIC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严重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等。在感染性疾病中,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发生严重感染进而引发DIC;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对感染等应激因素的耐受能力下降,也容易出现DIC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创伤患者无论年龄大小,严重创伤后都可能启动凝血系统的过度激活,引发DIC,出现全身广泛的微血栓形成和出血倾向,创伤后的凝血功能障碍会影响患者的预后,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恢复相对较慢,因为其身体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
三、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1.出血表现
皮肤黏膜出血:常见的有皮肤瘀点、瘀斑,多见于凝血功能障碍较轻的情况,如轻度的维生素K缺乏或血小板数量轻度减少时,皮肤会出现散在的小的出血点或瘀斑。对于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如血友病患者,在关节、肌肉等部位容易反复出血,形成瘀斑,且由于关节反复出血,可能导致关节畸形,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尤其是儿童患者,会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和正常活动。
鼻出血、牙龈出血:这在各种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中较为常见。例如,在肝脏疾病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中,鼻出血和牙龈出血可能会频繁发生,且较难止住。对于老年人,由于鼻腔和牙龈的黏膜相对脆弱,加上凝血功能障碍,更容易出现鼻出血和牙龈出血,且出血时间可能较长。
内脏出血: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导致内脏出血,如消化道出血可表现为呕血、黑便;泌尿系统出血可出现血尿等。在DIC患者中,可能会出现多部位的内脏出血,病情较为凶险。对于儿童患者,内脏出血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因为儿童的脏器相对娇嫩,承受出血的能力更弱,需要及时进行救治。
2.其他表现
对于因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关节反复出血的血友病患者,还可能出现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表现,长期的关节病变会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在肝脏疾病相关的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中,除了出血表现外,还可能伴有黄疸、腹水、肝脾肿大等肝脏疾病的典型表现,这些表现相互关联,共同反映了肝脏功能的严重受损。
四、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
1.实验室检查
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定量等。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功能,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功能,TT反映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例如,血友病A患者的APTT会延长,而PT可能正常;维生素K缺乏时,PT会延长。
血小板相关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功能检测等。血小板计数可以了解血小板的数量情况,血小板功能检测如血小板聚集试验等可以判断血小板的功能是否正常。在血小板无力症患者中,血小板聚集试验会显示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异常。
凝血因子活性检测:可以直接测定各种凝血因子的活性,如凝血因子Ⅷ活性检测对于血友病A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检测可以明确凝血因子Ⅷ的活性水平,从而确诊疾病。
2.影像学检查
对于有关节出血的患者,可进行关节超声或X线、CT等检查,了解关节内出血的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关节畸形等并发症。超声检查对于早期发现关节内少量出血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而X线、CT等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关节的结构变化,对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例如,通过关节超声可以观察到血友病患者早期关节内的血肿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关节畸形的发生。
五、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原则
1.补充凝血因子或血小板
对于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如血友病,可补充凝血因子Ⅷ或Ⅸ等相应的凝血因子来纠正凝血功能障碍。通过输入凝血因子浓缩制剂,可以迅速提高患者体内凝血因子的水平,从而控制出血症状。对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可输入血小板悬液来改善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缓解出血倾向。
2.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应补充维生素K,同时治疗导致维生素K缺乏的原发病,如调整抗生素的使用、改善老年人的营养状况以促进维生素K的吸收等。对于肝脏疾病相关的凝血功能障碍,需要积极治疗肝脏原发疾病,如针对肝硬化进行保肝、抗纤维化等治疗,以改善肝脏的合成功能,从而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对于DIC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感染、处理创伤或治疗恶性肿瘤等,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调节凝血-抗凝血平衡,如使用抗凝或抗纤溶药物等。
3.其他支持治疗
对于有出血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支持治疗,如保持安静,避免剧烈活动,以减少出血的风险。对于出血较严重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休克等并发症。在儿童患者的治疗中,要特别注意护理,避免患儿受伤,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因为长期的疾病困扰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