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出血可治疗,但预后与出血量、部位及治疗时机密切相关
脑干出血虽属神经外科危重症,但通过及时干预可控制病情进展。治疗核心在于多学科协作:急性期需快速将收缩压降至140-160mmHg,使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必要时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缓解脑积水;若出血量>5ml且占位效应明显,可评估手术风险后实施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或后颅窝减压术。
出血量<2ml且非关键部位者,治愈率可达80%-90%;2-5ml者治愈率约30%;>5ml者死亡率骤升至85%以上,10ml以上者死亡率近100%。横贯性脑干出血因累及呼吸中枢,死亡率几乎100%。
康复治疗需贯穿全程,包括高压氧改善脑缺氧、针灸促进神经修复、吞咽训练预防误吸等。早期介入可降低致残率,但多数患者会遗留运动障碍、语言功能缺损等后遗症。因此,脑干出血可治疗但需理性看待预后,控制血压、定期体检是预防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