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因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胃幽门部手术等致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破坏胃黏膜屏障发病,高龄及有胃手术史者易发病,诊断可通过胃镜观察相关征象、24小时食管pH监测评估反流程度及与症状关系、胃吸出物测定定量检测,药物用促胃肠动力药、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非药物包括睡眠时抬高床头、饮食避免高脂肪等食物、戒烟限酒等调整。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胆汁反流性胃炎主要由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胃幽门部手术等致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高龄人群因胃肠功能衰退易发病,有胃手术史者风险增加,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可损伤胃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病理改变。
二、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观察到胆汁反流征象是重要诊断依据;2.24小时食管pH监测:评估反流程度,明确反流与症状的关系;3.胃吸出物测定:定量检测胆汁反流情况,儿童诊断需谨慎选择检查方式,避免过度医疗。
三、药物治疗
1.促胃肠动力药:增强胃排空,减少反流,如莫沙必利等;2.抑酸剂: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胆汁对胃黏膜刺激,常用质子泵抑制剂;3.胃黏膜保护剂:保护胃黏膜,如硫糖铝等,用药时需考虑患者年龄,低龄儿童避免不适当药物。
四、非药物治疗
1.体位调整: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cm,减少夜间胆汁反流;2.饮食调整:避免高脂肪、巧克力、咖啡等食物,少食多餐,减少胃内容物潴留;3.生活方式改变:戒烟限酒,避免穿紧身衣物,上述措施对各年龄段患者均重要,特殊人群需依自身情况严格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