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致自身抗体介导血小板破坏增加引发紫癜,临床可见四肢等部位散在或密集不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瘀点瘀斑等,检查需血常规、凝血功能、自身抗体检测、骨髓穿刺等,治疗要针对红斑狼疮用免疫抑制剂并处理紫癜严重减少时的支持治疗等。
一、紫癜出现的可能机制
红斑狼疮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血液系统致血小板减少,进而引发紫癜。其机制与自身抗体产生介导血小板破坏增加相关,研究显示约30%-50%红斑狼疮患者存在血液系统受累,血小板减少为常见表现,从而出现皮肤紫癜等症状。
二、紫癜的临床特点
皮肤可见散在或密集瘀点、瘀斑,好发于四肢等部位,一般不高出皮肤表面,压之不褪色。若血小板严重减少,还可能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等黏膜出血表现。儿童患者因皮肤较薄,紫癜表现更易观察,需注意与其他原因所致紫癜鉴别。
三、检查评估
1.血常规:检测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及红细胞情况,明确血小板减少程度。
2.凝血功能:排除凝血因子异常导致的出血问题。
3.自身抗体检测:如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等,以明确红斑狼疮病情活动状态。
4.骨髓穿刺:必要时进行,了解骨髓巨核细胞等情况,排除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引发的紫癜。
四、治疗原则
1.红斑狼疮本身治疗:依据病情活动度,使用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如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等药物。
2.紫癜相关处理:若血小板严重减少有出血风险,可考虑输注血小板等支持治疗,同时监测血小板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儿童患者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注重药物使用安全性;女性患者需考虑妊娠对病情的影响及治疗药物对胎儿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