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主因是人体皮肤长时间处于0到10℃寒冷环境时,局部小动脉先收缩致血流减少淤滞,后血管麻痹性扩张使血浆渗入组织间隙引发,寒冷且潮湿环境暴露过长易诱发;个体因素有皮肤湿度高、末梢血液循环差的人群易患,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营养不良、贫血等自身生理状况影响,鞋袜过紧、长期潮湿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有外周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及女性因末梢血液循环相对较弱更易发病。
一、寒冷刺激是主因
当人体皮肤长时间处于0~10℃的寒冷环境时,局部小动脉会首先发生收缩,以此减少热量散失来维持体温,但这会导致血流减少、淤滞。随后血管会出现麻痹性扩张,使得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便会渗入组织间隙,进而造成局部水肿、水疱形成以及组织损伤,最终引发冻疮。例如,在寒冷且潮湿的环境中暴露时间过长,就极易诱发冻疮。
二、个体因素影响发病
皮肤状态与血液循环:皮肤湿度较高、末梢血液循环较差的人群,如儿童因皮肤薄嫩、皮下血管丰富但血液循环相对欠佳,且活动时易出汗,若保暖不当则易长冻疮;老年人皮肤血管收缩反应迟钝,血液循环较差,也较易患冻疮。
自身生理状况: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营养不良、贫血等情况会影响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增加冻疮发生几率。比如贫血患者,其机体携氧能力下降,皮肤组织获取氧气相对不足,在寒冷环境下更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引发冻疮。
生活方式相关:鞋袜过紧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缺乏运动的人群,皮肤对寒冷的耐受能力降低,更易长冻疮。
基础病史影响:有外周血管疾病、雷诺病等病史的人群,皮肤对寒冷的耐受性更差,寒冷刺激下更易引发冻疮;女性相对男性更易长冻疮,可能与女性末梢血液循环相对较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