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传播途径主要有咬伤传播,患病动物发病时唾液含大量病毒,咬伤抓伤可通过破损皮肤黏膜侵入人体,儿童皮肤薄防御弱更需及时规范处理,有宠物饲养史频繁接触宠物家庭要留意宠物健康;黏膜传播是带有狂犬病毒的唾液接触人体眼结膜、口腔黏膜等黏膜部位可能引发感染,从事动物密切接触工作人群需特别防护;器官移植传播相对少见,若供体器官携带狂犬病毒受者可能因移植感染,有器官移植需求患者及医护人员需严格筛查供体健康状况避免此类传播。
一、咬伤传播
这是狂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患病动物(如犬、猫、狼等)在发病时,其唾液中含有大量狂犬病毒,当它们咬伤、抓伤人体时,病毒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不同年龄人群被咬伤后感染风险相似,但儿童因皮肤相对较薄、防御能力相对较弱,被咬伤后更需及时进行规范的伤口处理及暴露后预防措施;对于有宠物饲养史且儿童接触宠物频繁的家庭,需格外留意宠物健康状况,避免儿童被宠物不当咬伤。
二、黏膜传播
带有狂犬病毒的唾液接触人体眼结膜、口腔黏膜等黏膜部位也可能引发感染。例如,患病动物舔舐人体眼部、口腔等黏膜处,病毒可通过黏膜表面的细微破损或直接侵入黏膜细胞导致感染。不同性别在黏膜传播风险上无明显差异,但从事与动物密切接触工作的人群(如兽医、动物饲养员等),因接触动物唾液等的机会较多,需特别注意防护,避免唾液接触自身黏膜。
三、器官移植传播
通过被感染的器官进行移植也可导致狂犬病传播。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但在器官移植过程中,若供体器官携带狂犬病毒,受者可能因移植器官而感染狂犬病。对于有器官移植需求的患者及相关医护人员,需严格筛查供体健康状况,确保供体无狂犬病相关风险,以避免此类传播途径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