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是常见获得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病理为皮肤黑素细胞内酪氨酸酶系统功能减退或丧失致表皮缺乏黑素细胞及黑素颗粒,临床表现为局限性或泛发性皮肤黏膜白斑,古代埃及希腊有相关症状描述,近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自身免疫等学说,后随学科发展对其发病机制等认识不断完善且发现遗传因素起作用推动诊疗进步。
一、白癜风的定义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其病理基础为皮肤黑素细胞内酪氨酸酶系统功能减退或丧失,致使表皮明显缺乏黑素细胞及黑素颗粒,临床表现为局限性或泛发性的皮肤黏膜白斑。正常皮肤的黑素细胞位于表皮基底层,能合成黑素并转运至周围角质形成细胞,当黑素细胞功能受损或数量减少时,皮肤就会出现色素脱失的白斑表现,可累及皮肤、黏膜等部位,影响患者外观及心理状态。
二、历史背景
(一)古代记载
早在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埃伯斯纸草书中就有关于皮肤白斑症状的描述,当时虽未明确命名为白癜风,但已对类似皮肤色素异常表现有记录。古希腊时期,医师希波克拉底也对类似白癜风的皮肤色素脱失状况有记载,其著作中提及了皮肤出现白斑的相关临床表现。
(二)近代医学发展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医学研究的逐步深入,科学家开始探索白癜风的发病机制。19世纪末,自身免疫学说开始被提出,认为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攻击黑素细胞可能是白癜风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20世纪初,黑素细胞自身破坏学说逐渐被提出,指出黑素细胞自身的某些代谢异常等因素可导致其功能丧失或破坏,进而引发皮肤色素脱失。此后,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对白癜风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认识不断完善,例如发现遗传因素在白癜风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多种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增加患白癜风的风险等,推动了白癜风相关诊疗技术和理念的持续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