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因缺乏乳糖酶致未分解乳糖被肠道细菌发酵引发消化不良(有上腹部饱胀隐痛等且胃排空可能延长)、产生大量气体致胀气(肠道气体多使肠管扩张刺激神经末梢)、还会出现腹泻(未消化乳糖使肠道渗透压升高致吸收水分减少),儿童可致生长发育受影响,成人在社交饮食等有顾虑,高乳糖饮食会加重症状需避免高乳糖食物如牛奶奶酪。
一、消化不良表现及机制
乳糖不耐受时,人体缺乏足够的乳糖酶来分解摄入的乳糖,未被分解的乳糖进入肠道后被肠道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和酸性物质等,从而引发消化不良。具体表现为上腹部饱胀感、隐痛等,这是因为肠道内环境因乳糖发酵改变,影响胃肠正常的消化蠕动功能,例如一项研究发现,乳糖不耐受人群进食含乳糖食物后,胃排空时间可能延长,导致上腹部不适等消化不良症状出现。
二、胀气表现及机制
未消化的乳糖在肠道被细菌分解产生大量气体,如氢气、二氧化碳等,这些气体积聚在肠道内就会引起胀气。肠道内气体增多使肠管扩张,刺激肠道神经末梢,让人感觉到腹部胀满。研究显示,乳糖不耐受者进食乳糖后肠道内气体产生量明显高于正常人,进而导致胀气症状较为常见。
三、其他相关表现
除消化不良和胀气外,乳糖不耐受还可能出现腹泻症状。未消化的乳糖使肠道内容物渗透压升高,肠道吸收水分减少,从而引起腹泻,粪便多为稀糊状或水样便,每日排便次数可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对于儿童乳糖不耐受,还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乳糖是儿童获取钙等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长期乳糖不耐受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可能出现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情况;成人乳糖不耐受则可能在社交、饮食选择等方面受到影响,比如在聚餐时因担心食用含乳糖食物引发不适而有所顾虑。不同生活方式下,高乳糖饮食会显著加重乳糖不耐受的上述表现,有乳糖不耐受病史者应尽量避免高乳糖食物,如牛奶、奶酪等,以减少症状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