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肺炎是胸部恶性肿瘤放疗后放射野内正常肺组织受损伤引发的炎症,发病机制是射线直接损伤肺组织细胞并诱导炎症介质释放致肺组织炎症改变,临床表现有轻症及典型症状,诊断靠影像学结合病史,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儿童患者需关注风险及监测肺功能,老年患者需评估肺功能并观察呼吸状况等。
一、定义
放射性肺炎是因肺癌、乳腺癌、食管癌等胸部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后,放射野内正常肺组织受损伤引发的炎症反应。
二、发病机制
放射线可直接损伤肺组织细胞,还会诱导炎症介质释放,如促炎细胞因子等,进而引发肺组织的炎症性改变,导致肺泡上皮和毛细血管内皮受损,引起肺泡炎及肺间质纤维化等病理过程。
三、临床表现
1.轻症表现: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放射治疗后2-3个月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异常。
2.典型症状:出现干咳、气短,活动后气短加重,部分患者伴有低热;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若合并感染还可出现高热等表现。
四、诊断
1.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可见放射野内出现片状或条索状阴影;胸部CT能更清晰显示肺组织的病变范围及程度,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
2.结合病史:有胸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病史是重要的诊断依据,需综合病史与影像学表现进行诊断。
五、治疗
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如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减轻炎症反应,同时针对呼吸困难等症状进行相应的呼吸支持等处理。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肺组织对放射治疗的耐受性更差,放射治疗后发生放射性肺炎的风险及长期影响需密切关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肺功能,加强呼吸功能的保护与康复指导。
2.老年患者:老年人本身肺功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减退,放射治疗后发生放射性肺炎的风险相对较高,治疗前需全面评估肺功能状况,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呼吸状况,加强呼吸道护理,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