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该菌对外界抵抗力弱;传播途径有飞沫传播(主要)和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6个月以下婴儿发病多,未接种或接种不全者易感染;发病机制是该菌黏附繁殖产毒素损伤黏膜致咳嗽,婴幼儿病情常较重,未接种疫苗者应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减少接触风险。
一、病原体特点
百日咳鲍特菌是革兰阴性短小杆菌,分为4个血清型,该菌对外界抵抗力弱,56℃30分钟即可被杀灭,对一般消毒剂敏感,日光照射1小时可死亡。
二、传播途径
1.飞沫传播:百日咳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在咳嗽、打喷嚏等产生飞沫的过程中,百日咳鲍特菌随飞沫排出,易感者吸入后即可被感染。例如,在家庭、学校等人员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容易发生飞沫传播导致疾病扩散。
2.接触传播:接触被百日咳鲍特菌污染的物品后,再接触口鼻也可能导致感染,但这不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新生儿也不例外,但由于母体抗体不能有效传递给胎儿,所以6个月以下婴儿发病较多。未接种疫苗或疫苗接种不全的人群更容易感染百日咳鲍特菌。儿童时期如果未按规定完成百日咳疫苗接种,随着年龄增长,体内抗体水平下降,再次暴露于病原体时也容易发病。
四、发病机制
百日咳鲍特菌侵入人体后,主要黏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繁殖并产生多种毒素,如百日咳毒素等,这些毒素会损伤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导致纤毛运动障碍和黏膜分泌物排出受阻,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刺激呼吸道神经末梢,引起剧烈咳嗽,且这种咳嗽具有阵发性、痉挛性的特点,病程较长,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对于婴幼儿来说,由于其呼吸道黏膜娇嫩,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百日咳鲍特菌后病情往往相对较重,更需要密切关注和及时采取防控措施。而对于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及成人,在生活中应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减少与百日咳患者的接触机会,以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