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侵害皮肤和外周神经系统可致皮肤损害等,症状有早期淡红或浅色斑疹、感觉异常、结节斑块及神经粗大、肢体畸形等,相关因素为各年龄段可感染儿童发病隐匿症状不典型性别无差异,长期密切接触、有接触史及免疫低下者感染风险高。
一、麻风病的定义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皮肤和外周神经系统,可导致皮肤损害、神经功能障碍等。
二、麻风病的症状表现
(一)皮肤症状
1.早期皮肤斑疹:初期可出现淡红色或浅色的斑疹,大小不一,数目不等,一般不痛不痒,易被忽视,部分患者皮疹分布不对称。
2.皮肤感觉异常:随病情进展,受累皮肤可能出现麻木感、出汗减少等,对痛觉、触觉等感觉减退或丧失。
3.皮肤结节或斑块:部分患者可出现皮肤结节或斑块,质地较硬,颜色暗红或紫红。
(二)神经受累症状
1.神经粗大:外周神经如尺神经、桡神经、耳大神经等可出现增粗、变硬,按压时有疼痛感。
2.肢体畸形:长期神经受损可导致肌肉无力、萎缩,进而出现肢体畸形,如手指弯曲呈“爪状”、垂足等,影响肢体运动功能。
3.其他神经相关表现:可出现面瘫(面部肌肉运动障碍)、眼部受累(如眼睑闭合不全致角膜受损)等情况。
三、相关因素影响
(一)年龄因素
各年龄段均可能感染麻风杆菌,但儿童感染后发病相对隐匿,症状表现可能不典型;成人感染后若免疫力等因素不同,症状出现的速度和严重程度会有差异。
(二)性别因素
麻风病在性别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男女感染概率及症状表现无显著性别倾向性差异。
(三)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与麻风病患者密切接触(如家庭密切接触)是感染麻风杆菌的重要风险因素,生活中缺乏对麻风病相关防护知识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四)病史因素
既往有麻风病接触史、免疫力低下(如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者,感染麻风杆菌后发病风险更高,且病情可能进展更快、症状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