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属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有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及疹后脱屑等表现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经空气飞沫等传播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主要用抗生素治疗儿童成人患病需隔离并注意卫生。
一、定义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脱屑为特征。
二、病因
主要病原体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该菌可产生红疹毒素等,引发炎症反应及相应临床表现。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患者和带菌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
三、临床表现
1.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达39℃左右,可伴有头痛、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
2.咽峡炎:表现为咽痛、吞咽痛,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表面可有脓性渗出物。
3.皮疹:发病后1~2天出现皮疹,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迅速蔓延至全身,皮疹为弥漫性充血的针尖大小丘疹,触之似砂纸样,压之褪色,伴有痒感。疹间无正常皮肤,可见“帕氏线”(皮肤褶皱处皮疹密集呈线状)、“杨梅舌”(舌乳头红肿突出)等特征表现。
4.疹后脱屑:一般于皮疹消退后1周左右开始脱屑,脱屑程度不一,轻者为糠屑样,重者可呈大片状脱皮。
四、诊断
1.临床表现:依据发热、咽峡炎、典型皮疹等表现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细菌培养可见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等。
五、治疗原则
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等其他敏感抗生素。治疗过程中需注意隔离患者,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对症处理发热等症状。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是猩红热高发人群,需加强防护,患病后应隔离休息,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导致皮肤感染。
成人:成人患病时同样需隔离,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将病菌传播给他人,尤其是儿童等易感人群,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