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是汉坦病毒属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具季节性地区性,病原体属布尼亚病毒科有包膜基因分三段,传播途径包括接触、呼吸道、消化道、螨媒传播,临床表现有发热期等五期,高危人群为接触鼠类机会多者需避免接触鼠类排泄物、做好防护及疑似症状及时就医。
一、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主要病原体包括汉坦病毒、汉城病毒等。
二、病原体特点
汉坦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病毒颗粒呈圆形或卵圆形,有包膜,基因分为大、中、小3个片段,不同型别的病毒导致的临床表现和病情轻重有所差异。
三、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接触携带病毒的鼠类及其排泄物,病毒可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
2.呼吸道传播:含病毒的鼠类排泄物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后可引发感染。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病毒经口腔或胃肠黏膜侵入。
4.螨媒传播:革螨等螨类叮咬携带病毒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可传播病毒。
四、临床表现
1.发热期:多为突然发热,体温可达39~40℃,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以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2.低血压休克期:出现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休克表现,同时可能有出血倾向加重。
3.少尿期:尿量减少,可出现尿毒症、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严重者可发生高血容量综合征。
4.多尿期:尿量逐渐增多,此期若处理不当,易发生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5.恢复期:尿量恢复正常,症状逐步消失,一般需1~3个月身体才能完全恢复。
五、高危人群及注意事项
高危人群:农民、野外作业人员、疫区居民等接触鼠类机会较多的人群。
注意事项:此类人群应避免直接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若居住环境有鼠患,需采取灭鼠措施,如使用灭鼠器械等;从事野外作业或疫区相关工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如穿戴防护服、手套等,防止接触传播;若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