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药物干预包含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且湿度适宜、鼓励小儿多饮温水少量多次、婴幼儿咳嗽时适当将上半身抬高呈卧位来缓解;药物治疗需明确病因针对性用药、低龄儿童慎用镇咳药优先非药物干预、新生儿及小婴儿咳嗽伴异常情况要立即就医。
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1.环境调整: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且湿度适宜,一般维持在40%~60%,可通过使用加湿器等方式,适宜的湿度能减轻干燥空气对呼吸道的刺激,缓解小儿咳嗽症状。例如,干燥环境易使小儿呼吸道黏膜干燥,引发咳嗽,合适湿度可维持黏膜湿润,利于呼吸道正常功能。
2.补充水分:鼓励小儿多饮用温水,水分可稀释呼吸道内的痰液,使痰液更易咳出,从而减轻咳嗽不适,尤其适用于各年龄段小儿,但需注意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饮用过多引起呕吐等不适。因为温水能润滑呼吸道,促进痰液排出。
3.体位调整:对于婴幼儿咳嗽时,可适当将上半身抬高呈30°~45°卧位,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痰液刺激气管引起的咳嗽,改善呼吸状况。比如卧位抬高后,痰液引流更顺畅,减少对气道的刺激。
二、药物治疗原则
1.明确病因针对性用药:若经医生评估为细菌感染导致的咳嗽,可在其指导下使用抗菌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随意使用;若是病毒性咳嗽,一般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不建议常规使用抗菌药物。例如,细菌性肺炎引发的咳嗽需用抗菌药,而普通病毒性感冒引起的咳嗽多以缓解症状为主。
2.避免滥用镇咳药:低龄儿童由于其呼吸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滥用镇咳药可能会抑制咳嗽反射,导致痰液无法排出,加重病情,因此对于低龄儿童咳嗽,应谨慎使用镇咳药物,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缓解症状。如婴儿使用强力镇咳药可能影响痰液排出,导致气道堵塞风险增加。
3.特殊人群注意:新生儿及小婴儿咳嗽时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如出现咳嗽伴有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等异常情况时,需立即就医,不可自行盲目用药,应及时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处理。因为新生儿和小婴儿病情变化快,需专业医疗人员准确判断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