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腺症临床表现
子宫肌腺症有经量过多、经期延长、进行性加重痛经等症状,妇科检查可见子宫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压痛,多见于30至50岁经产妇且近年年轻未育发病增多、有剖宫产等手术史者风险较高、长期高强度工作精神压力大易发病。
一、症状表现
1.经量过多:常见于30~50岁经产妇,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可超过80ml,长期经量过多可导致贫血,出现乏力、头晕等表现。其机制与子宫肌层增厚、子宫收缩不良及子宫内膜面积增加等有关,研究显示约40%~50%的子宫肌腺症患者存在经量过多情况(相关研究数据支持)。
2.经期延长:月经持续时间较正常延长,可长达7~10天,这与子宫肌层结构改变影响子宫正常收缩及内膜脱落修复过程相关。
3.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多为继发性痛经,且呈进行性加重趋势。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及腰骶部,常在月经来潮前1周开始,月经来潮第1天达高峰,以后逐渐缓解,直至月经结束。痛经机制可能与异位的子宫内膜在经期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炎性反应及子宫肌层痉挛性收缩等有关,临床观察发现约70%~80%的子宫肌腺症患者有痛经表现。
二、体征表现
妇科检查时可见子宫呈均匀性增大,一般不超过12周妊娠大小;或可触及子宫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地硬,有压痛,尤其在经期时压痛更为明显。若为局限型子宫肌腺症,子宫呈不对称性增大,类似子宫肌瘤,但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难以推动。
三、不同人群特点影响
1.年龄因素:多见于30~50岁经产妇,但近年来年轻未育女性发病有增多趋势。年轻患者可能因月经周期相对规律,经量过多、痛经等表现对生活影响更显著,需更密切关注。
2.病史因素:有剖宫产史、子宫肌壁间手术史(如子宫肌瘤剔除术等)的女性,发生子宫肌腺症的风险相对较高。这是因为手术可能导致子宫肌层损伤,为子宫内膜异位到肌层创造条件。
3.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精神压力大的女性,内分泌容易紊乱,可能影响子宫肌层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加子宫肌腺症的发病概率或加重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