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具有传染性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经粪-口途径传播,传播途径有日常生活接触、水型、食物型,儿童因免疫系统不完善更易感染需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并接种疫苗,一般人群接触传染源后要关注疑似症状,有密切接触史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措施,有基础病史人群感染后需更密切监测并遵循医生针对个体的防控及应对方案。
一、甲肝具有传染性
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具有明确传染性,其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病毒会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后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给他人。
二、主要传播途径
(一)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这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比如健康人接触了被甲肝患者污染的手、用具、玩具等,若未注意手卫生,在进食时病毒就可能经口进入体内引发感染,儿童因卫生习惯相对较弱,在此类传播中需格外注意防护。
(二)水型传播
水源被甲肝患者粪便污染后,可导致水型爆发流行。例如,被污染的井水、河水等,人群饮用后易感染甲肝,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水源管理不善的地区需重点防范。
(三)食物型传播
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且未煮熟的食物,如被污染的贝类、沙拉等,都可能引起甲肝传播,在聚餐或食用生冷食物较多的场景下需提高警惕。
三、不同人群感染风险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群体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易感染甲肝。家长应教育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随意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等,同时可通过接种甲肝疫苗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因为接种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增强对甲肝病毒的抵抗力。
(二)其他人群
一般人群若接触甲肝传染源后,需关注自身是否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疑似甲肝症状,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检查。对于有甲肝患者密切接触史的人群,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医学观察或采取预防措施,如短期使用丙种球蛋白等(但需遵循专业医疗建议)。此外,有基础病史的人群感染甲肝后可能病情进展或加重,需更密切监测身体状况,遵循医生针对个体情况制定的防控及应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