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病因包括胆囊管因结石嵌顿(尤其大结石易致,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肥胖者,儿童可由胆道蛔虫等)或其他梗阻因素(如寄生虫、狭窄、肿瘤等)致梗阻引发炎症,细菌多经逆行感染(肠道杆菌经乳头入胆道),也可血行或淋巴途径感染,年龄上成年人40岁以上女性等易患,儿童与先天异常等相关,生活方式中高脂高糖、缺乏运动可促结石形成和胆囊炎,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控制不佳、有胆道病史者易诱发。
一、胆囊管梗阻
1.结石嵌顿:解剖结构上胆囊管较细,胆囊结石(尤其是直径>3cm的结石)易嵌顿于胆囊管或颈部,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汁淤积浓缩,高浓度胆盐刺激胆囊黏膜,引起化学性炎症,随后继发细菌感染引发胆囊炎。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肥胖人群,与雌激素影响胆囊收缩功能及高脂饮食导致胆汁成分改变有关。儿童胆囊炎中,胆道蛔虫、先天性胆道异常等可致胆囊管梗阻。
2.其他梗阻因素:如胆道寄生虫(如蛔虫)、胆道狭窄、肿瘤等也可造成胆囊管梗阻,引发胆囊炎症,但相对结石因素少见。
二、细菌感染
1.逆行感染:肠道内的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等)经十二指肠乳头逆行进入胆道,进而累及胆囊引发感染。正常胆道有一定防御机制,当胆囊管梗阻胆汁引流不畅时,细菌易繁殖导致感染。
2.血行或淋巴途径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细菌可通过血行播散至胆囊;或经淋巴系统转移至胆囊引起炎症,但此类途径相对少见。
三、年龄、生活方式及基础疾病影响
1.年龄:成年人中,40岁以上女性因雌激素水平变化、肥胖发生率高,更易患胆囊结石及胆囊炎;儿童胆囊炎多与先天性胆道异常、胆道蛔虫等相关,发病率低于成年人。
2.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高糖饮食可使胆汁中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比例失调,促进胆囊结石形成,增加胆囊炎发生风险;缺乏运动也会影响胆囊收缩功能,不利于胆汁排空。
3.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胆囊排空功能可能异常,胆汁易淤积;有胆道病史者再次出现胆道梗阻等情况时,更易诱发胆囊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