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猩红热通过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对症支持包括发热时优先物理降温、咽峡炎时保持口腔清洁,护理要隔离休息、保持皮肤清洁并观察病情,婴幼儿护理需轻柔及密切监测体温等,有基础病史患儿要严密观察病情并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的影响。
一、明确诊断
小儿猩红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诊断。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等。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常规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咽拭子培养可分离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二、治疗原则
(一)抗生素治疗
首选青霉素类药物,如青霉素G,对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良好抗菌作用,能有效清除病原菌,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发生。
(二)对症支持
若患儿发热,需关注体温情况,因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优先非药物干预,如适当减少衣物、多饮水等物理降温方式,避免低龄儿童过早使用退热药物;对于咽峡炎症状,需保持口腔清洁,可使用生理盐水漱口等。
三、护理要点
(一)隔离休息
患儿确诊后应立即隔离,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卧床休息有助于机体恢复,减少体力消耗。
(二)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勤换衣物,避免搔抓皮疹,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若皮疹脱屑时,不可强行撕扯,让其自然脱落。
(三)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儿体温、皮疹变化及有无并发症表现,如出现头痛、呕吐、颈部强直等表现,需警惕风湿热、肾炎等并发症可能,及时就医。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婴幼儿群体
婴幼儿皮肤娇嫩,护理时要格外轻柔,保持皮肤清洁时动作需温和,防止损伤皮肤;发热时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更需密切监测体温,采用适宜物理降温方法,避免体温过度波动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口腔护理要更细心,防止因咽峡炎导致口腔继发感染加重病情。
(二)有基础病史患儿
若患儿有基础疾病,如呼吸道慢性疾病等,患猩红热后需更严密观察病情,因基础疾病可能影响机体对感染的耐受能力,抗生素使用时要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治疗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