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蛔虫病因肠道蛔虫活动异常在人体发热胃肠功能紊乱驱虫不当等情况下钻入胆道引发,临床表现为突发剑突下或上腹部钻顶样剧痛伴放射、有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及感染时寒战高热、堵塞胆管时黄疸等合并症表现,诊断可通过B超等影像学检查及血常规,治疗以非手术镇痛解痉驱虫控感染纠紊乱为主,少数无效或有并发症需手术,预防要养成良好饮食卫生习惯、积极治疗肠道蛔虫病。
一、定义与病因
胆管蛔虫病是因蛔虫钻入胆道所致的疾病,主要由肠道蛔虫活动异常引发。当人体存在发热、胃肠功能紊乱、驱虫不当等情况时,蛔虫可向上游动,经十二指肠乳头钻入胆道,蛔虫凭借蠕动及分泌毒素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进而导致相关临床症状。
二、临床表现
1.腹痛:为典型症状,表现为突发剑突下或上腹部钻顶样剧痛,疼痛剧烈,发作间歇期可如常人,且疼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呈阵发性发作。
2.消化系统症状: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可能含蛔虫。
3.合并症表现:若蛔虫带入肠道细菌可引起胆道感染,出现寒战、高热;若蛔虫堵塞胆管,可出现黄疸等表现。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B超是常用诊断方法,可见胆管内蛔虫声像;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可发现胆道内蛔虫。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有感染可能。
四、治疗原则
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目的是镇痛、解痉、驱虫、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采用解痉药物(如阿托品)缓解胆道痉挛;使用驱虫药物(如阿苯达唑,遵循相关驱虫原则);合并胆道感染时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少数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需手术治疗。
五、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与饮食:养成良好饮食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不洁蔬菜瓜果,从源头上减少蛔虫感染。
2.肠道蛔虫病治疗:积极治疗肠道蛔虫病,发现肠道蛔虫感染时及时规范驱虫,避免蛔虫游窜至胆道。特殊人群如儿童,因卫生习惯相对较差,需加强卫生宣教,家长监督儿童养成良好饮食和卫生习惯,确保饮食清洁,降低肠道蛔虫感染及胆管蛔虫病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