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治疗包括适用于有蒂或较小无蒂息肉的高频电切术、针对较大平坦息肉的EMR、可切除较大面积病变的ESD,手术治疗用于内镜下无法完整切除等情况,术后需定期结肠镜复查,老年患者术后注重营养支持与监测并发症,儿童患者优先内镜微创治疗且需长期随访监测。
一、内镜下治疗
1.高频电切术:适用于有蒂或较小无蒂的结肠息肉,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坏死并脱落,操作相对简便,可在结肠镜检查时同步进行,创伤较小。2.内镜黏膜切除术(EMR):针对较大的平坦息肉,通过注射生理盐水等使病变黏膜隆起后完整切除,能较完整地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可切除直径较大、面积较广的病变,如侧向发育型肿瘤等,能将病变黏膜完整剥离,对病变的根治性切除效果较好,但操作难度相对较高。
二、手术治疗
对于内镜下无法完整切除、怀疑有恶变倾向或息肉较大且基底较宽的情况,需行外科手术切除,如腹腔镜下结肠部分切除术。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息肉的部位、大小、病理类型等综合判断,通过外科手术完整切除病变结肠组织。
三、术后随访
结肠息肉治疗后需定期进行结肠镜复查,因为部分患者存在息肉复发的可能。一般术后1年需进行首次复查,若首次复查未发现异常息肉,可根据息肉的性质(如腺瘤性息肉复发风险较高)、数量等因素适当延长复查间隔,但通常建议3-5年左右再次评估肠道情况,以便及时发现新出现的息肉并处理。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术后恢复过程中需注重营养支持,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的食物以促进伤口愈合,同时要密切观察是否出现腹痛、便血等术后并发症,因老年患者对疼痛等不适反应可能不敏感,需加强监测。2.儿童患者:儿童结肠息肉相对少见,多与遗传因素(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相关,治疗时优先选择内镜下创伤小的治疗方式,如高频电切术等,术后需密切观察肠道恢复情况,注意儿童的排便情况及有无腹痛等不适,且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后续需长期随访监测,警惕息肉复发及恶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