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湿疹具皮肤增厚(长期搔抓摩擦炎症致表皮真皮乳头层增厚)、苔藓样变(皮肤纹理加深变粗似皮革样,由搔抓等病理改变致)、色素沉着或减退(前者因黑素生成多,后者因黑素细胞受影响)、边界不清(病变与正常皮肤界限不清晰渐移行),且可呈多形性表现,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
一、皮肤增厚
慢性湿疹患者由于长期反复搔抓、摩擦及炎症刺激,表皮及真皮乳头层出现增厚现象,这是慢性湿疹较为典型的形态特征之一,其机制与慢性炎症导致的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沉积等有关,增厚可使皮肤外观较正常皮肤更厚实。
二、苔藓样变
病变部位皮肤纹理加深、变粗,呈现出类似皮革样的改变,即为苔藓样变。这是慢性湿疹在形态上的重要表现,是皮肤反复搔抓刺激后,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等多种病理改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皮肤表面粗糙不平,外观呈苔藓状。
三、色素沉着或减退
慢性湿疹患处常出现色素沉着或减退情况。色素沉着是由于炎症过程中黑素细胞活性增加、黑素生成增多所致,表现为局部皮肤颜色较周围正常皮肤加深;而色素减退则是因为炎症损伤了黑素细胞或影响了黑素合成,导致局部皮肤颜色变浅,这两种色素改变在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不同部位可能有所差异。
四、边界不清
慢性湿疹的病变与正常皮肤之间的界限通常不清晰,病变区逐渐向周围正常皮肤移行,没有明显的锐利边界。这是因为慢性湿疹的炎症是渐进性发展的,炎症范围会逐渐扩展或蔓延,使得病变与正常皮肤的过渡较为模糊。
五、多形性表现(衍生内容)
尽管有上述典型形态特征,但慢性湿疹也可能呈现多形性表现,可同时存在红斑、丘疹、抓痕、鳞屑等多种皮损,但随着病情进入慢性阶段,以皮肤增厚、苔藓样变等为主的形态特征逐渐凸显。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慢性湿疹由于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其苔藓样变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仍可出现皮肤粗糙等类似表现;女性患者在日常护肤等因素影响下,若护理不当可能加重皮肤损伤,影响形态特征的表现程度;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可能使慢性湿疹的形态特征表现更为复杂,但本质上仍符合皮肤增厚、苔藓样变等基本形态改变的科学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