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经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尤易感染病程分卡他期(症状似感冒传染性强易忽视)、痉咳期(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等)、恢复期(咳嗽减轻),诊断有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细菌培养、核酸检测等依据,治疗主要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预防靠接种百白破疫苗及隔离防护,儿童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原学特征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菌为革兰阴性短小杆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尤其易受感染。
二、临床表现与病程特点
1.病程分期
卡他期:持续1-2周,症状类似普通感冒,有咳嗽、流涕、低热等,此期传染性最强但易被忽视。
痉咳期:持续2-6周或更久,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剧时面红耳赤、舌伸口外,咳末伴鸡鸣样吸气吼声,婴幼儿可表现为呼吸暂停、发绀等重症表现。
恢复期:咳嗽逐渐减轻,鸡鸣样吼声消失,此期可持续数周。
三、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有百日咳患者接触史。
2.临床表现:典型痉咳等症状。
3.实验室检查
细菌培养:咽拭子等标本培养可分离出百日咳鲍特菌,是确诊金标准,但需及时送检。
核酸检测:通过PCR等技术检测病原体核酸,快速辅助诊断。
四、治疗原则
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红霉素等),通过抑制百日咳鲍特菌繁殖控制病情,需注意儿童用药安全性,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痉咳等症状,避免低龄儿童滥用药物。
五、预防策略
1.疫苗接种: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是预防百日咳的关键,按免疫程序规范接种可有效降低发病率。
2.隔离防护:患者需隔离至发病后3周或痉咳出现后2周,避免与易感人群(尤其未接种疫苗者、孕妇等)密切接触,接触时应佩戴口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为高发群体,家庭、托幼机构需加强防护,保持室内通风,教育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如不随地吐痰、勤洗手等,托幼机构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隔离。
孕妇:接触百日咳患者后需密切观察自身及胎儿状况,因孕妇感染可能影响自身健康及胎儿发育,必要时就医评估。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此类人群感染百日咳后病情可能更严重,应严格避免接触传染源,一旦出现相关症状需尽早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