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因是该菌产生红疹毒素,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可通过空气飞沫、皮肤伤口或产道传播,临床表现有发热、咽峡炎、皮疹,诊断结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咽拭子培养发现病菌确诊,治疗用青霉素类抗生素,预防需隔离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及避免聚集,儿童要注意皮肤清洁等护理,成年人患病后需隔离治疗并保证休息营养等。
一、定义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
二、病因
主要病原体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该菌可产生红疹毒素等,从而引发发病,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患者和带菌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皮肤伤口或产道侵入人体致病。
三、临床表现
1.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达39℃左右,可伴有寒战等全身中毒症状;
2.咽峡炎:表现为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可有脓性分泌物,部分患者咽痛明显;
3.皮疹:通常在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为弥漫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疹间无正常皮肤,皮肤褶皱处(如腋窝、肘窝等)可见帕氏线,面部潮红无皮疹,口周苍白形成口周苍白圈,皮疹消退后1周左右开始脱屑,重者可呈大片状脱皮。
四、诊断
结合临床表现(如发热、咽峡炎、皮疹等),同时进行实验室检查,咽拭子培养发现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可确诊,此外,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五、治疗
采用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类药物,抗生素能有效杀灭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控制感染。
六、预防
1.隔离患者:患者需隔离至咽拭子培养阴性且症状消失后1周,避免病菌传播给他人;
2.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居住环境通风等;
3.避免聚集:在猩红热流行期间,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降低感染风险。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为猩红热高发人群,护理时需注意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疹以防感染,发热时要密切关注体温变化,严格遵医嘱用药,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全,用药需谨慎,应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观察用药反应;
成年人:患病后需及时隔离治疗,避免将病菌传播给他人,同时要保证充足休息与营养摄入以促进身体恢复,且要关注自身病情变化,若出现并发症等情况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