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病因主要为胆囊管梗阻由结石嵌顿致胆汁淤积继发肠道杆菌感染,临床表现有右上腹疼痛放射、恶心呕吐、发热及查体压痛反跳痛Murphy征阳性,诊断实验室检白细胞中性粒升高、肝功能异常,影像学超声首选,治疗分非手术禁食减压、抗感染解痉,手术行胆囊切除,特殊人群老年关注基础病,儿童少见与先天畸形相关优先非手术,妊娠期权衡胎儿影响,预防需健康饮食少高脂高胆固醇、治基础病定期检查。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急性胆囊炎主要由胆囊管梗阻引发,常见原因是胆囊结石嵌顿于胆囊管或颈部,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汁淤积继发细菌感染,致病菌多为大肠埃希菌等肠道杆菌,炎症反应使胆囊黏膜充血、水肿、坏死等。
二、临床表现
患者多有右上腹疼痛,可呈持续性绞痛并放射至右肩背部,常伴恶心、呕吐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发热。查体可见右上腹压痛、反跳痛,Murphy征阳性(深压胆囊区时患者因疼痛而屏息)。
三、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肝功能检查可见胆红素、转氨酶轻度升高。
影像学检查:超声是首选检查,可发现胆囊增大、壁增厚、腔内结石等;CT、MRI等检查可进一步辅助评估胆囊及周围组织情况。
四、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以减少胆汁分泌刺激胆囊;应用抗感染药物(如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的抗生素)控制感染;使用解痉止痛药物缓解疼痛,适用于轻症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
手术治疗:胆囊切除术是主要手术方式,适用于病情较重、反复发作或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注重水电解质平衡维持,治疗中需综合考量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
儿童患者:急性胆囊炎较少见,多与先天胆道畸形等相关,诊断时需谨慎,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同时需关注治疗对儿童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
妊娠期患者:需权衡手术与药物治疗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如非手术治疗为主时需严密监测母婴情况。
六、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饮食,减少高脂、高胆固醇食物摄入,维持合理体重。
积极治疗胆囊结石等胆道基础疾病,定期进行腹部超声等检查,早期发现胆道异常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