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病由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传播,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有4种血清型,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分普通(急性起病有高热等)和重症(病情进展快有休克等),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预防需防蚊灭蚊和个人防护,儿童耐受力弱需严格防蚊早诊,孕妇感染影响胎儿需重视防蚊早医,有基础病史者感染后病情复杂需密切监测遵医嘱。
一、定义
登革热病是由登革病毒(Denguevirus)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二、病原体特征
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有4种血清型(DEN-1~4),病毒颗粒呈球形,核心为单股正链RNA,其外有包膜,包膜表面有糖蛋白刺突,可诱导机体产生抗体,但不同血清型间存在交叉抗原性。
三、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伊蚊叮咬感染登革病毒的人后,病毒在蚊体内复制,再叮咬健康人时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四、临床表现
1.普通登革热:急性起病,常有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头痛、肌肉痛、关节痛,部分患者伴有皮疹(多为斑丘疹或出血性皮疹)、淋巴结肿大等,发热一般持续2~7天。
2.重症登革热: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休克、出血(如鼻衄、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严重体液渗漏、脏器功能障碍等,若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
五、诊断方法
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如发病前15天内去过登革热流行区、有蚊虫叮咬史等)、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如血小板减少等)、血清学检测(检测登革病毒特异性抗体)、核酸检测(检测病毒RNA)等。
六、预防措施
1.防蚊灭蚊:清除室内外积水,使用纱窗、蚊帐等物理防蚊措施,或喷洒杀虫剂杀灭蚊虫。
2.个人防护:外出时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蚊剂等,减少被伊蚊叮咬的风险。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对登革热的耐受力相对较弱,需更严格做好防蚊措施,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疑似症状应尽早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孕妇:孕妇感染登革热可能影响胎儿健康,需格外重视防蚊,一旦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评估病情并给予适当处理。
有基础病史者:本身有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的人群感染登革热后,病情可能更复杂,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遵循医生指导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