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好发儿童冬春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接触被污染物品传播有发热咽峡炎典型皮疹草莓舌杨梅舌脱皮等表现依据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确诊咽拭子培养检出菌可确诊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用红霉素儿童需隔离休息清淡饮食有基础病儿童密切监测病情成人患病需及时治疗防并发症并注意隔离防护。
一、定义与病原体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好发于儿童群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较为多见。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例如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带菌飞沫可被他人吸入而感染;此外,也可通过接触被病菌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如共用玩具、餐具等。
三、临床表现
1.发热:多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8~40℃,伴有畏寒等症状。
2.咽峡炎:表现为咽痛、吞咽痛,咽部及扁桃体充血肿胀,表面可见脓性渗出物。
3.典型皮疹: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迅速蔓延至全身,皮疹为弥漫性充血的针尖大小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疹间无正常皮肤,称为“猩红热样皮疹”。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出血性皮疹。
4.特殊体征:发病初期舌被白苔,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外,称为“草莓舌”,2~3天后白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红色,乳头仍凸起,又称“杨梅舌”;皮疹消退后1周左右开始脱皮,面部可有糠屑样脱皮,手足可呈大片状脱皮。
四、诊断方法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咽拭子培养检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可确诊。
五、治疗原则
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一般用药后1~2天体温可恢复正常,皮疹逐渐消退。若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红霉素等其他敏感抗生素。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是猩红热高发群体,需注意隔离治疗,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防止疾病传播。患病期间应保证充足休息,多饮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2.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心肺功能不全等情况,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这类儿童感染后并发症发生风险相对较高,要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3.成人:成人感染猩红热后也需及时治疗,避免引发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同时成人患病后应注意与儿童等密切接触者的隔离防护,防止传染给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