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伤后应先脱离寒冷环境,再进行温水复温(水温38-42℃,时间15-30分钟),复温后保持创面清洁避免损伤,接着保暖休息,若冻伤严重(如皮肤坏死、剧痛难缓、发热等)需及时送医治疗。
一、脱离寒冷环境
迅速将冻伤患者转移到温暖的室内环境中,脱离寒冷暴露,这是冻伤处理的首要步骤。例如,冬季在户外工作或活动时发生冻伤,应尽快进入有暖气或温暖的房间。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由于其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更需迅速转移至温暖环境,避免冻伤进一步加重。
二、复温
温水复温:将冻伤部位浸泡在38-42℃的温水中,复温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直至冻伤部位皮肤转红、组织变软。对于手部冻伤,可将手放入温水中;对于足部冻伤,可将脚放入温水中。但需要注意,复温过程中要避免水温过高导致烫伤,对于意识不清或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复温时要密切监测水温及冻伤部位情况,确保安全复温。
三、创面处理
保持清洁:复温后,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轻轻擦干冻伤部位,保持创面清洁,避免感染。如果冻伤部位有水疱,较小的水疱一般可让其自行吸收,较大的水疱可在无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出疱液,但要保留疱皮,起到保护创面的作用。对于婴幼儿的冻伤创面,更要注意清洁,防止细菌感染,因为婴幼儿皮肤娇嫩,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避免损伤:在处理创面过程中,动作要轻柔,避免再次损伤冻伤部位,防止加重病情。
四、保暖与休息
复温后应继续保持冻伤部位温暖,可使用毛毯等进行保暖,但要注意保暖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同时,让患者休息,减少活动,尤其是冻伤部位的活动,以促进恢复。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发生冻伤,休息更有助于身体整体状况的恢复,因为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能力相对较弱,良好的休息有利于创面修复。
五、及时就医
如果冻伤情况较为严重,如出现皮肤坏死、剧烈疼痛难以缓解、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时,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例如,冻伤部位出现明显的发黑、坏死迹象,或者患者出现寒战、高热等全身感染表现,必须尽快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处理,可能需要进行清创、抗感染等治疗。对于儿童冻伤患者,由于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更要及时就医,以便医生能够及时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避免冻伤加重导致更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