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可通过引发慢性炎症、使胸廓顺应性降低致肺容积减小通气受限成为肺气肿独立危险因素,儿童肥胖会影响其正在发育的肺部组织增加发病风险,成年肥胖者肺气肿风险随体重增加而上升,有基础病史的肥胖者发病风险进一步升高需多学科协作综合干预。
一、肥胖与肺气肿的关联机制
肥胖可通过多种机制增加肺气肿发生风险。其一,肥胖状态下机体处于慢性炎症状态,脂肪组织会分泌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会引发肺部慢性炎症反应,损伤肺组织细胞,破坏肺的正常结构与功能,进而为肺气肿的发生奠定基础;其二,肥胖者胸廓顺应性降低,膈肌因腹部脂肪堆积而上移,致使肺容积减小,通气功能受限,长期如此会影响肺部气体交换,增加肺气肿的易感性。
二、肥胖作为肺气肿的危险因素
多项研究表明,肥胖是肺气肿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人群中,肺气肿的患病率相对较高。例如,有研究发现,肥胖个体由于肺通气功能受限、慢性炎症持续存在等因素,其小气道阻塞及肺泡结构破坏的概率较非肥胖者更高。从流行病学角度看,体重指数(BMI)≥30的肥胖人群,相较于正常BMI人群,患肺气肿的风险显著升高,这与肥胖引发的一系列肺部病理生理改变密切相关。
三、不同人群中肥胖与肺气肿的特殊情况
儿童肥胖:儿童肥胖导致的肺气肿风险同样不可忽视。儿童肥胖引发的代谢紊乱及炎症状态会影响其正在发育的肺部组织,可能干扰肺的正常生长与结构形成,增加儿童期及成年后肺气肿的发病风险。对于肥胖儿童,需重视早期体重管理,通过合理饮食与运动控制体重,降低未来肺气肿等肺部疾病的发生几率。
成年肥胖者:成年肥胖者长期受肥胖相关因素影响,如持续的炎症环境、肺功能逐步下降等,肺气肿的发生风险随体重增加而上升。这类人群应积极采取措施控制体重,包括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摄入)、增加有氧运动等,以改善肺部通气功能,降低肺气肿的发病可能性。
有基础病史的肥胖者:若肥胖者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病史,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其肺气肿的发病风险会进一步升高。此类人群在关注体重控制的同时,还需密切管理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与肥胖的协同作用会更严重地损伤肺部结构与功能,需多学科协作进行综合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