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依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首选青霉素类药物过敏者可选红霉素护理需隔离至症状等阴性后3天注意皮肤饮食调理儿童用药谨慎关注有基础病史儿童并发症预防要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增强儿童体质等。
一、疾病诊断
猩红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临床表现多有发热、咽痛,咽部充血,可见脓性分泌物,1~2日内出现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间无正常皮肤,伴有草莓舌等特征性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咽拭子培养可分离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二、治疗原则
(一)抗生素治疗
首选青霉素类药物,如青霉素G,对A组β型链球菌有良好抗菌作用。若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三、护理要点
(一)隔离防护
患儿需隔离至症状消失、咽拭子培养阴性后3天,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防止疾病传播。
(二)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疹处,以防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可用温水清洗皮肤,穿着宽松柔软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
(三)饮食调理
给予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鼓励患儿多饮水,以促进毒素排泄。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群体
儿童患猩红热时需严格遵循医嘱用药,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使用抗生素需谨慎,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如出现过敏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同时,关注儿童体温变化,但不以单纯降体温作为药物使用的唯一标准,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不适,如适当物理降温等。
(二)有基础病史儿童
对于本身有慢性疾病(如心脏病、肾脏病等)的儿童,患猩红热后需更密切监测病情,因为链球菌感染可能引发风湿热、肾炎等并发症,需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如心电图、尿常规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五、预防措施
(一)管理传染源
早期发现患者并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可进行咽拭子培养检查,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二)切断传播途径
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在猩红热流行期间,避免带儿童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外出时可佩戴口罩。
(三)保护易感人群
增强儿童体质,合理安排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和均衡饮食。目前尚无特异性疫苗预防猩红热,但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环境卫生对降低感染风险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