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腺肌症为胆囊良性增生性疾病,病理现黏膜上皮及肌层增生致壁增厚并形成罗-阿氏窦,病因与黏膜异常增殖、胆囊动力改变及慢性炎症刺激等相关,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有类似胆囊炎等非特异性表现,B超为常用初筛手段,CT及MRI可助诊,无症状无恶变倾向者定期复查,有症状、怀疑恶变或合并相关情况者建议行胆囊切除术,儿童患者罕见需综合评估病情谨慎抉择,孕妇需结合孕周及病情评估手术兼顾胎儿安全,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需术前全面评估耐受、术后加强护理。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胆囊腺肌症是一种胆囊良性增生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为胆囊黏膜上皮及肌层增生,导致胆囊壁增厚,可形成罗-阿氏窦(Rokitansky-Aschoffsinuses),即胆囊黏膜上皮陷入肌层形成的小囊状结构。病因可能与胆囊黏膜上皮异常增殖、胆囊动力改变及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相关。
二、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出现非特异性表现,如右上腹隐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类似胆囊炎或胆结石的症状,少数患者可能因合并胆囊炎、胆结石出现相应急性发作表现。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B超:是常用初筛手段,可见胆囊壁增厚、“彗星尾”征(罗-阿氏窦内含有胆汁及气体时形成的超声表现)等特征性改变。
CT及MRI:能更清晰显示胆囊壁增厚情况及罗-阿氏窦形态,有助于明确诊断及与其他胆囊疾病鉴别。
四、治疗策略
1.随访观察:无症状且无恶变倾向的胆囊腺肌症患者,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2.手术治疗:对于有症状、怀疑恶变或合并胆囊炎、胆结石等情况的患者,通常建议行胆囊切除术。手术方式包括传统开腹胆囊切除及腹腔镜胆囊切除等,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胆囊腺肌症较为罕见,确诊后需综合评估病情严重程度,谨慎权衡手术风险,优先考虑非手术的保守观察,若需手术应充分考虑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及手术对远期的影响。
孕妇患者:孕期发现胆囊腺肌症时,需结合孕周及病情进展评估。若出现急性发作等紧急情况,手术需兼顾胎儿安全,选择对妊娠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及麻醉方案。
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手术前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及肝肾功能等耐受情况,术后加强护理,预防感染、出血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