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感染真菌因机体免疫功能受损、肠道菌群失调致白色念珠菌等侵入肠道,患者有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可通过粪便检查、肠道组织活检诊断,治疗需停用诱因药物、调整肠道菌群、抗真菌,儿童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预防要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合理用抗生素、注意饮食卫生。
一、病因机制
胃肠炎感染真菌多因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艾滋病患者免疫低下等)、肠道菌群失调(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破坏正常菌群平衡),导致真菌(常见白色念珠菌等)侵入肠道黏膜引发感染。真菌可通过破坏肠道黏膜屏障、释放毒素等方式影响肠道正常功能。
二、临床表现
患者常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可为糊状、水样,部分含黏液)、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部分伴有低热。病情严重者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儿童因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症状可能更易加重且更难恢复。
三、诊断方法
1.粪便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粪便中真菌孢子或菌丝,或进行真菌培养鉴定病原体种类。2.肠道组织活检:内镜下取肠道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更直观发现真菌侵入证据。
四、治疗原则
1.停用诱因药物:及时停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可能诱发真菌感染的药物。2.调整肠道菌群:可使用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等)恢复肠道正常菌群。3.抗真菌治疗:根据真菌种类选择合适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需遵循循证医学中药物的适应证及安全性要求。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治疗时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调节肠道菌群,使用抗真菌药物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安全原则,避免选用对儿童肝肾功能影响大且低龄儿童禁忌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时需关注药物相互作用,抗真菌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因老年人器官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药物代谢与排泄。
孕妇:孕妇使用抗真菌药物需谨慎,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治疗前需充分评估药物对胎儿的潜在风险与妊娠期间真菌感染的危害,权衡利弊后决策。
免疫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等,需在治疗真菌感染的同时积极提升机体免疫力,综合管理基础疾病以促进康复。
六、预防要点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均衡饮食,增强机体免疫力。-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被真菌污染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