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变应性哮喘是机体接触真菌抗原后引发以气道慢性炎症、高反应性及哮喘症状为特征的疾病,发病机制是真菌抗原经呼吸道激活免疫系统,Th2细胞介导免疫反应释放细胞因子致炎症细胞浸润气道,临床表现为与接触真菌环境相关的喘息等症状,诊断通过病史采集、肺功能检查、过敏原检测、诱导痰检查,治疗原则是避免接触过敏原及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需考虑基础疾病等、妊娠期权衡胎儿风险选择治疗方案。
一、定义
真菌变应性哮喘是机体接触真菌抗原后引发的以气道慢性炎症、高反应性及哮喘症状(如喘息、咳嗽、胸闷等)为特征的疾病,真菌作为过敏原参与发病过程。
二、发病机制
1.免疫反应介导:真菌抗原经呼吸道进入机体,激活免疫系统,Th2细胞介导免疫反应,释放白细胞介素-4(IL-4)、IL-5等细胞因子,诱导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气道,引发气道炎症与高反应性。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出现喘息、咳嗽、胸闷等哮喘常见症状,且症状发作与接触真菌环境相关,如长期处于潮湿霉变环境后症状易加重。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询问患者接触真菌环境史(如居住环境潮湿、从事园艺等易接触真菌工作)。
2.肺功能检查:可见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用力肺活量(FVC)比值降低等气道阻塞表现。
3.过敏原检测: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检测可发现真菌特异性抗体。
4.诱导痰检查: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提示气道嗜酸性粒细胞炎症。
五、治疗原则
1.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清除室内霉菌,减少接触真菌机会。
2.药物治疗: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为控制气道炎症的主要药物,通过抑制气道炎症减轻症状。
白三烯调节剂:可辅助改善气道炎症与症状。
急性发作时:短效β受体激动剂可缓解喘息等症状,但需谨慎使用,优先非药物快速缓解方式。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调整居住环境减少真菌暴露,药物使用需严格评估,避免使用可能有不良影响的药物,以儿童舒适度为用药标准,优先选择低风险干预措施。
2.老年患者:需考虑自身基础疾病及药物相互作用,用药前评估肝肾功能等情况,谨慎选择药物,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3.妊娠期患者:用药需权衡胎儿风险,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避免使用可能致畸或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以母体与胎儿安全为首要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