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真菌皮肤病由真菌感染皮肤等部位引发常见病原菌有皮肤癣菌、念珠菌等小儿因皮肤屏障不完善、活动多易接触污染环境且免疫力低易患病临床表现有体癣环形或多环形红斑伴瘙痒等、股癣好发部位及类似体癣表现、念珠菌感染多见于尿布区等情况诊断靠真菌镜检发现菌丝或孢子初步确诊及真菌培养确定菌种,治疗以抗真菌药为主外用优先严重泛发可口服抗真菌药需考虑儿童肝肾功能,预防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接触真菌污染物品、增强免疫力,婴幼儿患病需避免搔抓、选温和制剂遵医嘱并观察病情变化。
一、定义与病因
小儿真菌皮肤病是由真菌感染皮肤、毛发、甲板等部位引起的疾病,常见病原菌包括皮肤癣菌(如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念珠菌等。小儿皮肤屏障功能发育不完善,加之活动量较大、易接触被真菌污染的环境(如公共泳池、玩具等),且免疫力相对较低,故易罹患此类疾病。
二、临床表现
1.体癣:多表现为环形或多环形红斑,边缘有丘疹、水疱,中央趋于消退,伴有鳞屑,患儿常感瘙痒。
2.股癣:好发于腹股沟、会阴等部位,皮损与体癣相似,但因局部潮湿易出现糜烂、渗液,婴幼儿可累及肛周。
3.念珠菌感染:多见于尿布区,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周边有散在丘疹、水疱,皮肤褶皱处易出现糜烂、浸渍,婴儿口腔念珠菌感染可表现为口腔黏膜白色斑膜。
三、诊断方法
1.真菌镜检:取皮损边缘鳞屑、水疱液等标本,经氢氧化钾处理后镜检,若发现菌丝或孢子可初步确诊。
2.真菌培养:对镜检阳性但临床不典型或需明确菌种时进行,可确定病原菌种类及药敏情况。
四、治疗原则
以抗真菌药物为主,优先选择外用药物,如克霉唑乳膏、酮康唑乳膏等。需注意儿童皮肤薄嫩,外用药物时应避免大面积长期使用。对于严重或泛发的真菌皮肤病,可在医生评估下谨慎选用口服抗真菌药物,但需充分考虑儿童肝肾功能及药物安全性。
五、预防措施
1.保持儿童皮肤清洁干燥,尤其是尿布区、颈部、腋窝等褶皱部位,勤换衣物。
2.避免儿童接触真菌污染的物品,如公共泳池、公用拖鞋等。
3.增强儿童免疫力,合理膳食,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户外活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皮肤更为娇嫩,发生真菌皮肤病时需特别注意避免搔抓,防止皮损加重及继发细菌感染。选择外用药物时应优先选用温和、刺激性小的制剂,并严格遵循医嘱使用,避免自行用药导致不良反应。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若皮损无改善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